念珠就盤持來分,通常有三種類型:
持珠。用手掐撚或持念的佛珠,多用來計念誦佛号或法咒的數目。
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顔色亮麗者制成。
挂珠。通常是指一百零八粒可以挂在頸項上的念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蜜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制成,珠粒直徑1厘米左右,應色澤勻淨、溫潤細膩、光潔晶瑩。
使用挂珠很有講究,通常出家人中,隻有住持、長老、法會主持者及當家師才能挂珠子;或者出家受戒十年以上的師父才可挂珠子。出家人把佛珠挂在衣服外面,俗家弟子出于尊重,應把佛珠挂在衣服裡面。挂珠的須子,主持大和尚須子挂在背後,稱為拖珠;當家師須子挂在右邊;知客須子挂在左邊。念珠挂在頸上為一圈;如果手上拿着一定要是兩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圍成三圈,如此才合規矩。
應該說,念珠并非佛家首創,流行于古印度公元前七世紀的婆羅門教在佛教之前就開始使用念珠,同樣用以誦經時攝心、記數。曆史上,據說佛教比丘大約在2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念珠,當時珠子為三十粒,黑白相間,用以記時日。之後,傳統形制的佛教念珠為一百零八顆尺寸一緻的珠粒制成,用三股或九股撚線穿制,“三”象征着“三寶”--佛、法、僧,“九”則象征着金剛持和八大菩薩。
撚線歸結在末端的尾珠被稱為“大師珠”,其他珠子尺寸應大小一緻,象征着修行者心境平和、萬物萬念平等。
而一百零八是佛教中神聖的數字,代表了佛法解釋的一百零八種世間法,也與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一百零八個化身相符,還有一種說法是人世百八煩惱障。此外,作為十二和九的乘積,象征着十二宮中的九曜;作為二十七和四的乘積,代表月亮每月經過黃道的二十七個位置,即二十七個星座各自在月亮上的四個住所;還象征着人每“日”十二個小時呼吸一萬零八百次,等等。形制上,會在第二十七、五十四、八十一顆珠粒的位置放置一顆材質、顔色不同的珠子,與“大師珠”将整串念珠分為四份。
在“大師珠”左右各十七顆珠子後加一個帶穗的計數繩,繩上各串有十個金屬小環,其材質可為金、銀或青銅,用法類似于算盤,一個用以計誦念的個位數,末端墜有金剛杵,代表“方法”;一個計誦念的十位數,末端墜着金剛鈴,代表“智慧”。
“十”這個數目在佛法中多有出現,代表着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大師珠”其上若再加一顆錐形珠,兩珠分别象征着佛法認知空性的智慧和空性本身;若加一顆圓珠、一顆錐形珠,三顆珠子疊壘後形似菩提塔,則象征“三寶”和佛咒。
其不同的數目、形制和材料都具有不同的所謂修道的助緣。佛經有述:“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相信玩友們通過持珠,可以調和心性,遠離妄念,消磨戾氣;同時,既然喜好念珠,應不要過分追求外相才好,以修養心性為上,忌犯“貪、嗔、癡”三戒,<金剛經》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觀珠如觀己,随心随緣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