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為什麼不叫燒餅呢?原來它們是以餅面上是否有芝麻為區分标準。《墨娥小錄》把火燒解釋為餅,但表面是不用芝麻仁的,這個習慣叫法也很久了(但也有個别品種表面粘芝麻而叫火燒的,如叉子火燒)。另外《四續掖縣志》記載:“火燒,即火食也。蓋因沿街擎賣者高呼‘火食嗷’,遂沿食與嗷音按呼轉變為‘火燒’,且因火烙熟而食,則燒字亦有義意。”可見,火燒是食、嗷的轉音,所以膠東部分地區仍然使用“火食”這一叫法。
從遠古時代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華夏民族就成為善于用火的民族。因此,在林林總總的地方食品中,火燒是人們食用最早也是品種最多的食品。
火燒的不同制作方法
過去烤火燒,民間一般用大鍋先烙後烘,即将大鍋燒熱後,放入火燒生坯,先烙兩面,待稍微變色後,再豎起烙圓邊,然後均勻添加柴火,不時翻個兒,蓋上鍋蓋慢火烘熟。
火燒鋪裡的傳統做法是用一種特制的、以煤炭為燃料的泥制烤爐。先把肉火燒坯放在泥烤爐的頂層鏊闆上,把肉火燒的兩面預熱定型,然後放入爐内的烙闆。爐膛内的烙闆(最早的烙闆是耐火土制成)上,能夠同時擺放十幾個定型的肉火燒。然後,根據肉火燒的生熟程度不斷用扁形鐵叉子掏出,變換烙烤部位,然後重新送入爐内烘烤,整個過程大約在六七分鐘左右即可完成。
早期的肉火燒叫“花椒肉火燒”。顧名思義,花椒肉火燒的餡料用上好的五花豬肉切碎,用花椒水攪拌腌漬入味。火燒的餡,是非常有講究的。要在頭一天晚上将肉腌好,至少要腌制16小時,才能使用,然後加适量的大蔥、大姜、精鹽即可。因肉餡腌制時間較長,所以濰坊本地的肉火燒店隻有在早上和中午才供應肉火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肉火燒多為三鮮肉餡,除了花椒肉火燒的用料,再加上香油、海米、木耳、雞蛋糕拌成肉餡。面粉需用溫水和成軟面團,将一塊面團拉長、壓平,然後将面團卷起,用手撕成一個個大緻相等的小面團,用手壓扁,包上肉餡,最後收邊做成扁圓形的火燒胚(生肉火燒)。也有的在面團上面抹上油酥漿,這是酥皮肉火燒的做法。
随着制作工具的更新換代,現在的制作方法也實現了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土爐,更有很多節能、環保、輕便、易操作的新型爐具被廣泛使用,像燃煤烤爐、電烤爐、炭烤爐、燃氣烤爐等等。我們會在本書的第三部分向大家介紹。
火燒的分類
火燒不僅種類繁多,原料配備和風味特點也各不相同。
〈1〉從餡心看,分有餡和無餡的。
單是面火燒就有若幹種,如砍火燒、梭火燒、發面烙餅、簸箕火燒、叉子火燒、盤瓤火燒、硬面火燒等。較為出名有特色的是杠子頭火燒,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裡薄,中間隆起圓尖形面塊,此亦其特點之一;制成後的杠子頭熟硬而無糊斑,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易于存放,不易黴壞;也便于攜帶,适合旅途食用。
另外還有帶餡的糖發面火燒、肉素火燒、豆沙火燒、餡餅、棗泥火燒、五香餡酥皮火燒等等。其中,肉火燒更是老少皆宜,成為民衆喜歡的地方美食之一。
〈2〉從口味看,有甜味和鹹味的。
甜味的像糖火燒、甜酥餅,以及由火燒衍生出的各類帶餡甜點等。鹹味的包括椒鹽類火燒、牛肉酥餅、胡椒肉餅、肉素火燒等等。
〈3〉從面團看,有純酵面、水面制作的,也有酵面、油酥,或酵面、水面,或酵面、雞蛋面混合使用的。
除了傳統的面團外,最講究的就是油酥面團:将花生油燒至十成熱時,倒入面盆裡将幹面粉燙熟,攪拌均勻涼透後,摻和在酵面或水面中做火燒的外皮即可。所制食品外皮焦脆、内裡柔軟,特别可口。酥皮肉火燒、酥皮糖火燒、酥皮豆沙火燒、酥皮棗泥火燒等,都是采用這種面團制作的。
特色食品必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消費群體。據說“杠子頭”是針對舊時長途運輸的腳夫而生産的。過去,由于硬面火燒便于攜帶,因而成為長途跋涉的販夫走卒及出遠門的人們之常備食品。與之相伴而衍生出的還有燴火燒、麻婆豆腐等,都是因特定群體的消費方式和消費水平而産生的。可見舌尖食品的産生與變化,與經濟、社會的曆史階段和生産力水平是密切相關的。
即便在時下的夜市食攤上,火燒依然是主要面食之一,特别是在全羊館裡,烤餅、發面餅、杠子頭等,自古以來就是食客喜歡的配餐面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