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曆小升初,進入到初中,第一次面臨來自内外大環境的整體變換,内心不安并不像表面那樣平靜。從外圍上,進入新的學校、遇到新的老師、結識新的同學,在一個全新的環境學習;從自身處于13、14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周期,逐漸進入了青春期,一個讓家長們聽了心驚膽戰的時期,這也許因為過來人的過分氣氛烘托,以及自身的超級想象導緻吧。這個時期如何準備,從容應對呢?
一是充分的心理準備與建設,提前預判适應性。
首先要認識到新環境的變換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大事。除了意識到孩子升了一個年級、學習科目變多、很快要中考外,還更應關注自己孩子的性格,面對新環境、新學齡有可能出現的适應與不适應性,提前有所預判。
二是幫助孩子提前認識新環境,減少陌生感。
在北京和天津,小升初有三種升學方式。不同升學方式,代表着家長與孩子對新環境的認識程度與準備充分度不同,我們所要做的,無論哪種方式,都應帶孩子進行全面了解,做足準備。
第一種方式,九年一貫制直升,學校會幫忙。這種方式在報名前,學校會為孩子講解初中部學校、師資配備、課程教研及興趣培養方面的各種情況,也會在報名之前,組織畢業生家長系統認識初中部,還會展出一些曆屆優秀學生的作品,讓家長對學校的學風與管理有所了解。
第二種方式,填報志願升學,自己主動獲取。對于一些學校有跨區招生資格的學校,家長準備簡曆、報名,等待錄取。選擇這種方式升學的家長,通常會提前認識了解學校,也許還會帶孩子參加學校對外開放日,所以對學校有了提前認識和了解。第一批志願錄取或者戶籍所在地就近劃片,分配學校;
第三種方式,就近劃片或統籌安排,了解欠深入。
這種方式多出現于戶籍所在地對應多所學校,沒有對應的直升初中學校,報名志願又沒被搖中的情況。分配的初中校為被動選擇。這個時候,在錄取通知書下達後,家長要帶孩子了解學校相關情況。
需要提前了解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學校曆史、文化、氛圍(師風、學風)、師資、教學特色、辦學特點、德育培養、作息、食堂或送餐、往屆學生成績、去向,學校周邊環境等等,這些内容從網站上、學校公衆号上以及社群、往屆家長那都能獲得。
三是幫助孩子提前将心态過渡到初中狀态。
目前,小升初升學方式及雙減政策下,小學畢業成績不作為升學依據(優先擇校面試錄取學生除外),所以孩子們的學習壓力小了好多,加上暑假放假時間長,如果不去提前做相應規劃,孩子容易玩出天際線,好不快樂!所以,為了防止玩飛了,家長與孩子需提前做一些初中課業情況的認識和了解,科目由三五科變成七八科,知識難度、密度與廣度都較小學都有大幅度提升;做一些學習安排及學習方法方面的認識和了解,暑期不間斷閱讀、不間斷英語單詞、不間斷數學算力等等,保持學習慣性;做一些學習目标方面的讨論與設計,想考入什麼學校,長大想做什麼,有沒有崇拜的人,以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等。這些聊天,有些時候不一定會有結果,也不一定非要有答案,更不一定非要高大上,聊天的過程以及孩子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收獲,這些思考在日後也會成為行動的先導。
四是入學後,家長要先将自己調整成初中生家長狀态,再幫孩子順利适應初中生活。
家長不能在孩子一入學,就将孩子完全交給學校和老師,自己做“甩手掌櫃”。畢竟老師面對新年級、新學期有許許多多事務性工作要做(因疫情原因,事務性工作翻倍)。退一步講,老師即使沒有這些事務性工作,一下子面對好幾十個新孩子,也不能立馬就get到每個孩子的點。師生間需要磨合、學生間也需要磨合。所以,在這個磨合過程中,家長應做潤滑劑和催化劑。畢竟,成人應對新環境和新階段的适應力和重點事情的分辨力肯定會比孩子高的嘛,所以初一新學期(或孩子新換環境),家長一定要記住“扶上馬,走一程”,助力孩子适應新環境。
歡迎一起交流育兒故事,探讨育兒心得[比心]
喜歡的朋友請點關注,可别把我弄丢了[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