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是農曆十二月,即春節來臨前的那個年末之月,民間稱為“臘月”。“臘”,最初的意思是打獵獲取獸物以祭先祖,後來延伸為表示時間的“臘日”、“臘月”,但仍與祭祀有關。現今的“臘月”其實仍然保留着傳統祭祀的信息,但民間百姓已把它當作僅僅表示時間的詞,把它看做是隆重的春節來臨之前那個最繁忙的月份。
山西多地流傳着一些關于臘月的風俗歌謠,這些形式相似而内容略異的《臘月忙》民謠,生動地表現出民間百姓為了“年節”而忙碌的情景。
流行在晉中祁縣的一首《臘月忙》民謠,用當地方言來誦讀,其柔似流水的兒化音頓時把人們帶入一種祥和愉悅的境界:
臘月二十三,打發竈王上了天:
二十四,割下對于寫上字;
二十五,揩抹打掃尋笤帚:
二十六,提上籃籃割下肉:
二十七,關住門門洗了腳:
二十八,家家戶戶胡拾掇;
二十九,提上壇壇打下酒;
三十日,角兒(餃子)捏下三筐籮。
從這首比較有代表性的《臘月忙》民謠中,人們可以獲得豐富的信息。首先,歌謠的内容生動而具體地反映了晉中一帶民間百姓在臘月裡的生活習俗,着重體現了一個“忙”字。臘月二十三是民間普遍重視的“祭竈節”,竈王爺回天上以後,家裡少了一位“監督者”,各種禁忌暫時可以置之不理,百姓的心情頓時放松下來,于是産生了“忙亂年”的風俗,家家戶戶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拾掇”。山西許多地方都流行在臘月二十三後嫁女娶媳,這段時間内可以不必嚴格講究禮儀,稱之為“趕亂婚”。其次,歌謠表現了民間在年節将近時的期盼與祝福心理,各家盡其所有,各人盡其所能,目的隻有一個:過個平安吉祥之年。山西人稱臘月二十三為“過小年”,仿佛是為“過大年”而進行的操練和彩排。
晉東南流傳的《臘月忙》民謠唱道:
二十三,打發老爺(竈王爺)上了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蒸團子;
二十六,割下内;
二十七,擦錫器:
二十八,漚邋遢;
二十九,洗腳手;
三十日,門神對聯一起貼。
同前一首民謠相比,其内容有了細微的差别,表現了山西各地風俗的差異。“蒸團子”是晉東南(漳河、沁河流域)比較普遍的節日食俗,雖然“團子”這種食品名稱遍及中華,但晉東南的“團子”卻材制獨特、别有風味。用玉米面配黍子面(軟黃米)發酵,包裹棗豆之類的餡,蒸熟即成,當地百姓因其色而呼為“黃蒸”。“擦錫器”主要是指過去民間用于祭祀的器物,多以錫制,平時閑置保存,年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故需事先取出擦淨擺放到一定位置。“漚邋遢”,在當地方言中表示兩種意思,一是打掃洗抹塵土髒物;二是把可以漚制農家肥的人畜糞便、竈灰炕土、果皮菜葉等物堆置在門外進行漚肥。這段歌謠的内容順序頗有講究,合理真實地反映了鄉村民間的生活風俗。
晉東南潞城流傳着一段《過了臘八就是年》的忙臘月民謠:
小孩小孩你别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吃幾天,
瀝瀝拉拉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
打發竈君爺上了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日貼挂門神爺。
這首民謠把山西民間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作為開頭,除了二十三、二十四兩天之外,每天都有解饞的食物,巧妙而逼真地應對了“小孩小孩你别饞”首句。在山西民間,“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最深入人心,在貧瘠土地上整年辛苦勞作,當新年來臨之際,人們必定會對年節享用的食物給予最大的關注。
許多成年人總是懷念幼時過年的感受,在物質條件不太充裕的歲月中,幾粒糖果、幾聲鞭炮便能讓人陶醉其中,幾乎每個成人都會有兒時過年的溫馨記憶。晉東南流傳一首與臘月有關的童謠唱誦道:
二十三,祭罷竈,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
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還有民間的臘月順口溜裡講的:
“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如今,這些習俗有的還在延續,有的成為記憶,但都抹不去人們辭舊迎新,祈福避禍的美好願望。
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年”越來越近了,朋友們,準備好過年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