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劇情在短短的十二個時辰裡竟然拍出了上下兩季的48集。導演可謂是在細節上下盡了功夫,可談起時辰,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把無涯的時間,平分進瑣碎尋常的日子裡,把每一個日子,劃分為時序分明的十二時辰,是祖先應對生活的智慧,時光倏忽,作息易變,在朝九晚六的今日,再次回顧十二時辰,總覺時輪井然,光陰寬綽,随便截取一段,展開來,都是藏在時光裡的詩意中國。
寅時又稱黎明,早晨,時是夜與日交接之際,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已顯現一線生機。熬過了黑夜,終于要迎來晨光。此時,辛勤的人已開始清醒,等待迎接最終的黎明。
南北朝詩人鮑照有詩雲:『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
城門一打開,城市就醒來了。各類店鋪也陸陸續續開始營業,小販們挑着擔子進到城裡,趕路的士子和商人,也經由城門向各自的目的地進發。
早上五盤嶺
唐 岑參
平旦驅驷馬,曠然出五盤。
江回兩崖鬥,日隐群峰攢。
蒼翠煙景曙,森沉雲樹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灘。
棧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幹。
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
不知邊塞詩人岑參将欲何往,但寅時的景色在他的詩歌裡,如同潑墨畫卷般展開。太陽隐在群山之中,曙光中煙霭籠罩着蒼翠的山色,入雲的樹木幽暗陰沉滿是寒氣,稀松的松柏間,是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藏在繁密的花叢裡。雖然光線有些昏暗,但因為此行是為了知己,所以連李白慨歎的『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也不覺難行了。
卯時又名日始,指太陽剛剛露臉。在古代,卯時官員要上早朝、清點人數,是為“點卯”,即上班報到。日出,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光明,新的一天,新的開始。街巷邊,小吃攤,清晨的煙火氣息漸漸濃烈,喚醒整個城市中的人。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國家,早在先秦時,就有〖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聽起來真是簡單又爽朗,自力更生,自給自足,這才該是生活最本真的面目。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
農耕文明裡,不隻有勞作,還有對美的欣賞。中國最早的美女羅敷女就這樣出現在詩歌裡。卯時的太陽照在東南角的小樓,羅敷女就在這晨光中醒來,挽上她的筐去采桑葉,用她的美,為男女老少打開賞心悅目的一天。
辰時又名早食,也就是吃飯時間。秦漢時期,人們隻吃兩頓飯,早上這頓是主餐,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一頓美好的早餐,是舌尖上的優雅,收拾行裝,忙碌的人開始追逐夢想。此外,中醫認為,辰時胃經當令。此時,早飯對身體來說,如同春雨一樣金貴。
夙興,整衣襟,坐明窗中,調息受天氣,進白湯一瓯,勿飲茶,栉發百餘遍,使疏風、清火、明目、去腦中熱。盥漱畢,早餐宜粥,宜淡素。飽,徐行百步,以手摩腹,令速下食。天氣者,亥子以來真氣也。靜而清,喧而濁,故天氣至巳午而微矣。
拟寒山自述 其七
宋代 釋鹹靜
五更一盂粥,辰時一頓飯。
晝夜兩覺眠,一日事俱辨。
毀我還自毀,贊我還自贊。
是非與榮辱,紅爐赤金彈。
晨光熹微,蒸汽翻騰,坐在明窗之前,用豐盛的早餐,喚醒沉睡一宿的身體。日頭不斷高升,天色逐漸清朗,吃過早餐,身體也變得神清氣爽。
巳時又叫隅中、日禺。粥罷飯訖,身體導和,便坐明窗下,耳邊有風聲葉聲,眼前有詩詞歌賦,真是人生一大樂也。
此外,臨近中午時,豔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它是一天中的黃金時期,工作效率最高,人人精神飽滿。明智的人都會選擇,用最好的狀态,做最重要的事。
阙題
唐 劉眘[shèn]虛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随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竊以為,唐人劉眘虛的這首詩,最符合巳時讀書的想象。
遠遠的一條山路伸進白雲裡,春光正好,清溪流長,不時有落花随水漂來,閑靜的柴門外,就是蜿蜒的路,柳蔭深處,藏着讀書的齋堂。巳時的陽光不驕不躁,穿過柳蔭,清晖遍體,光斑點點。人在山水間,書在齋堂中,簡直是人生至樂。
午時又名日正,太陽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相傳,這個時候,動物都躺着休息,隻有馬還站着,是為午時。工作累了,聊聊天,或者小憩一會兒,都是釋放壓力的好方法。有張有弛,才是生活之道。
坐香一線,畢經行使,神氣安頓。始飯,用素湯。當饑而食,未飽先止。茶滌口膩,漱去乃飲。多行步,少坐,勿伛,胸中悶則默呵氣二三口。凡飲食之節,減滿受虛,故當饑,節其滿;未飽,留其虛。
菩薩蠻•初夏
宋代 王齊愈
暑煩人困妝時午。午時初困人煩暑。
新詩得酒因。因酒得詩新。
縷金歌眉舉。舉眉歌金縷。
人妒月圓頻。頻圓月妒人。
午食要有節制,當饑而食,不宜飲太飽。飯罷稍動,不可久坐。動罷焚香一柱,閉目靜默,午後神思才會清靜,做事也會更加遊刃有餘。
未時又叫日跌、日央。日過中天,漸漸往西跌落,此時身體已得食物滋養,讀史可以明智。
獵史,看古人大局。窮事理,流覽時務。事來須應遇,物來須識破。勿晝卧,無事無物,不妨事物之來。涉獵流覽,都是妙門生趣,讀書人日用不知。
幽事絕句
宋代 陸遊
客生聞吠犬,草茂有鳴蛙。
日昳方炊飯,秋深始采茶。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更替,一輩輩英雄的起起落落,在曆史的車轍下,都盡落眼底,讀史,也可以擴大一個人的人生格局。
申時又叫時、夕時。古人習慣,第二餐在申時進,故曰哺時。午後時光最是一天惬意時,在濃稠的時光裡誦讀,人生又一快事也。
徐步
唐 杜甫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須。
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
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
此時,日漸西斜,陽光打在萬物上,便有了一種時光深舊的恍惚。小酌一杯後,趁着微醺之意,或坐在室内,或信步庭外,把讀過的詩書随心所欲的吟誦,也不失為消遣時光,虛度光陰的美事。
更有宋代大儒朱熹認為“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酉時又叫日入、日落、傍晚。酉時金烏西墜,鳥雀還巢,萬物收斂,最宜靜坐,焚香反思。
詠風
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迹,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日落時分,天地間有一種磅礴的甯靜感,連夕照鋪在粼粼江面,也有一種恬淡的安詳。此時,忙碌一天的人開始回家,倦飛一天的鳥也開始還巢。屋子裡的光逐漸昏暗似有若無,不必點燈,隻消焚起香來,撫琴一曲,籍由自然的泰然,把天籁納入琴中,與天地精神往來。
戌時又叫黃昏、日暮、日夕。黃,地之色也;昏,日冥也。天地清靜,白天的事已做完,可約會。
代贈二首(其一)
李商隐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鈎。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黃昏一到,人總是容易感傷,感傷于光陰易逝,感傷于人生多舛。多情詩人李商隐在一個黃昏驅車登古原,隻見山色蒼茫,暮霭沉沉,不由感傷道““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同樣是黃昏,幾百年後,歐陽修大約也感傷了,于是想到了約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約會,不一定是為男女之情,也可以什麼都不為,隻是簡單的叙叙舊情,隻是為了對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孤獨。
亥時又叫人定、定昏。亥時夜深,天地悄然,一日忙碌至此可歇,安眠休憩養精蓄銳。
亥末子初,嬰始孩也。一身元氣,于焉發陳。當其機候,起坐擁衾。虛心靜甯,無為而行。約香一線,固其命門。精神日餘,元氣大盈。醒而行之,難老而長存也。
人定
唐代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
誰家教鹦鹉,故故語相驚。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此時萬物收斂,人間希聲,勞碌了一天的人,終于可以安定下來休息了。講求精緻生活的人,可以燃一支香,以幫助入眠,安定心神。
子時又叫夜半、子夜、中夜。夜深人靜,尚未入眠的人,要麼用時間養着理想;要麼用身體養着靈魂。
古人講“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三更便是子時,沒有太多途徑可走的士子們,隻能囊螢映雪,秉燭夜讀,把所有的理想,寄托在一豆青燈萬卷書中。
同樣無眠的,還有一些孤獨的靈魂,唐朝的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逃亡蘇浙一帶,可謂去國離鄉,子夜時分輾轉無眠,于是内心孤獨如水,寫下了千古名篇《楓橋夜波》:
《楓橋夜波》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醜時又叫雞鳴、荒雞。士子釋卷,與酣睡的人一同進入夢鄉,此時萬籁俱靜,天地人間,進入真正的休息時間。
宿大石橋
清 戴亨
去家三十裡,猶隔一宵程。
兩岸衆峰斂,一鈎新月明。
近鄉思愈切,久别恨旋生。
不寐聽殘夜,荒雞下五更。
醜時,肝經當令,人卧則血歸于肝。《黃帝内經》講“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氣足的人,思維敏捷,做事有果,因此,醜時,最好的狀态當是在深度睡眠之中。
人在深度睡眠中的時候,曙光初現,被稱為“知時畜”的雞,便開始啼唱,告訴人們,拂曉即将來臨,寅時便該起身,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從子醜寅卯到辰巳午未,從申酉戌亥再到子醜寅卯。十二時辰,不隻是周而複始的輪回,更像是祖先留給生活的平仄,把韻腳壓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裡,演繹了生生不息的希望轉化出欣欣向榮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