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muye
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為你點燃一盞燈。
作家梁曉聲有一次跟學生交流,有學生提問:
“讀書的習慣對人究竟有什麼好處?”
梁曉聲給了幾條回答,最後一條是:
“讀書,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長期地抵抗孤獨的能力。”
除了寒冷與饑餓,世上最難熬的就是孤獨。
讀書是免于焦慮和孤獨最好的捷徑。
愛讀書的人,與書相伴,即便獨處,也不會孤獨。
01
讀書充實生活
人之所以在獨處時會感到孤獨,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打發無聊的時光。
刷短視頻、打遊戲,并不會讓你感到真正的充實,垃圾快樂之後反而會讓你越發的孤獨空虛。
把閑暇時間用來讀書,在書中遇見廣闊而瑰麗的世界,才不會感到匮乏和空虛。
王小波在農村插隊時,曾有過一段獨處的時光。
傍晚時分,他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屋檐下。
看着時光流逝,他心裡頓時感到寂寞和凄涼,仿佛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後來,他在書中寫道:“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為了不讓自己沉浸在這種狀态裡,他找來很多書籍。
沒事幹的時候,就如饑似渴地讀書,把空出來的時間都用讀書填滿。
這樣一來,就感受不到孤獨了,反倒享受起了沒人打擾、獨自讀書的甯靜。
窦文濤在《圓桌派》裡也談到,獨居的時候,自己從來沒有孤獨和寂寞的感覺,可以兩個星期不下樓。
早晨起來吃過早餐就開始看書,有那麼多的書都看不完,哪裡還有時間感到孤獨。
日本教育學家齋藤孝在《深閱讀》裡寫道:
“隻要能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就能減輕内心的孤獨感。”
如今,很多人遠離家鄉和親人,到大城市獨自打拼,孤獨無處不在。
白天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其他。
晚上回到出租房,找不到宣洩的出口,隻能任由孤獨裹挾。
空閑的時候,就讀書吧。
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即使一個人生活也不會感到孤獨。
02
讀書強大内心
作家王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所有外在的強悍與粗糙,都是内心脆弱的真實表現。
而内在的強大與淡定,外在表現都是溫柔與風度。”
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對外就越溫柔,對内就越強大。
楊绛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經曆了兩次至親之人離世。
她獨自生活了18年,每天看書、寫字,日子過得跟往常一樣。
2002年7月18日,過完91歲生日的楊绛先生,接受了法國著名學者劉梅竹的越洋電話采訪。
劉梅竹問她:“您有沒有感到孤獨的時候?”
楊绛先生回答說:
“不孤獨,因為我有很多書,有書就不孤獨。
我現在是一個人,可是我并不感到孤獨,我的親戚朋友對我都很好,我和阿姨相處得也很好。而且我看很多書,就像到處旅行一樣。”
讀書,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歎息。
有段話我很喜歡:
“人讀書越多,越不會被外在的環境所困擾,越不會被寂寞、孤獨這樣可怖的東西所折服。
因為,書籍逐漸在人的心靈裡、建造了一個完全獨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國。”
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
書讀得多了,無形中就會幫我們披上一身铠甲,賦予我們前行的勇氣。
讓我們在漫長的歲月裡,曆經滄桑,内心還能安然無恙。
03
讀書豐富靈魂
知乎上有個提問:“要怎樣才能成為靈魂豐富的人?”
下面的回答裡,幾乎每個人都提到了同樣的方法:多讀書。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都處于獨居之中。
年輕的時候,他沒能擺脫包辦婚姻,與妻子婚姻存續的幾十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分居兩地。
後來,與兒子的關系更是劍拔弩張,兒子一氣之下搬了出去。父子倆在季羨林去世的前一年,才得以相見。
和妻子、兒子長期分居,季羨林沒人陪伴左右,把全部的時間和情感投入到研究之中,在書中他的人生變得寬廣而豐富。
他精通七種語言,被譽為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的偉大學者。
讀書能夠抵抗孤獨,并非讀書讓人不孤獨,而是學會了與孤獨共處。
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是一個特别喜歡獨處的人。
他每天都會獨自在書房裡待6個小時,然後再圍繞家附近的小樹林散步。
在書房和小樹林裡的獨處時光,達爾文産生了許多對于世界的思考,偉大的《物種起源》由此誕生。
周國平曾說過:“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
靈魂世界貧瘠的人,才會在獨處時感到孤獨。
愛讀書的人,有自己的精神小屋,盛放生活所有的喜怒哀樂。
▽
法國大作家雨果有句名言:
“各種各樣的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作用下,仿佛烤在火上的紙一樣漸漸燃盡。”
生活不易,唯有讀書,能治愈一切矯情。
你讀過的書,總會在人生的某一刻,為你點燃一盞燈,閃爍智慧的光。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