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科技
/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
更新时间:2024-10-12 10:30:56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1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顯著。廈門大學踔厲奮發、勇毅笃行,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書寫了精彩的“廈大篇章”。

為此,黨委宣傳部推出“喜迎二十大 廈大這十年”之“見證不凡”欄目。本期為第五期,我們推出科技成果轉化篇,通過一些成果、數據和故事,感受這十年來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度”。

跑出廈大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度”

從“嘉庚”号科考船下海遠航,到“海絲”星座衛星接連升空,從全球首個戊肝疫苗到全球領先的二十價宮頸癌疫苗……這十年,一批批廈大标志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

科技創新,不僅僅在實驗室。這十年,廈大師生緻力于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前沿理論走出實驗室,讓高水平成果躍上生産線,将“廈大智慧”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廈大力量”。

面向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深夜,廈門大學翔安校區橢圓樓内依舊燈火通明,夏甯邵教授領銜的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仍在忙碌。

在這裡,産出了全球首個戊肝疫苗,首個國産宮頸癌疫苗,全球首個雙抗原夾心法總抗體新冠疫苗診斷試劑,全球首個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疫苗……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2

△近年來,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部分成果

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廈大科研團隊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在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方面實現巨大突破。

信息學院石江宏教授團隊圍繞北鬥衛星導航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關鍵技術攻關課題,成功研制導航測試評估設備、北鬥與5G通導融合演示驗證系統等,為合作企業帶來新增收益超20億元。航空航天學院肖望強教授團隊成功研發了用于航天減震的阻尼盒,助力“長征五号”B運載火箭首飛告捷,研發的專用粒子阻尼裝置成功保障了時速高達350公裡的冬奧列車 “踏雪無聲”。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團隊開辟出合成氣直接制烯烴、芳烴等重要化學品的綠色新路線,為能源行業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資源提供解決方案;楊朝勇教授團隊開發了基于流體力學分離與免疫識别的外周腫瘤細胞捕獲富集芯片,已實現對骨髓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的腫瘤細胞單細胞測序,為實現腫瘤的體外無創診斷開辟全新途徑。生命科學學院李慶閣教授團隊研發第三代結核耐藥突變檢測試劑,基本覆蓋一線、二線結核病耐藥菌檢測,其中5項獲批上市并獲得歐盟認證……

廈門大學既是這些科研團隊在産學研一體化探索路徑上的有力後盾,也是一方厚實土壤。

近年來,在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的道路上,學校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建設、專項機構建設、職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創新,為學校“産學研用”一體化提供堅實保障。

2021年11月,學校發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推進“一張表、一門式”管理服務機制,創新性地建立了科技成果申請預評估制度,增加了鼓勵校企合作的内容,在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科技成果所有權、自主處置權等方面做出大膽探索,設計了詳盡的分級分類管理方案,全力疏通轉化過程中的“政策”堵點,深度激發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積極性和成果轉化主觀能動性,貫通關鍵的“最後一公裡”。今年,學校相繼成立嘉庚高新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進一步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轉化。

搭建創新平台,點燃科技強大引擎

氫能,被稱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由于制取過程中幾乎不存在碳排放,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未來最為理想的制氫方式。在前不久的第22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一款PEM(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設備一經發布就引發了多方關注。

該設備配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100kW制氫系統,并且實現了全鍊條自主研發和關鍵材料自給自足,在多項技術上填補了國内空白。而這款設備就來自于田中群院士領銜的嘉庚創新實驗室。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3

△嘉庚創新實驗室

“以前一項技術從發展到進入市場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現在依托嘉庚實驗室這一大平台,可能幾年就能實現。”嘉庚創新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鄭南峰教授介紹道。設立僅2年多,嘉庚創新實驗室就在能源存儲、半導體與未來顯示、新材料等領域近20項技術上取得重要進展,其中多項技術有望打破國外壟斷或颠覆現有工藝。與此同時,在這個實驗室内還有50餘項科技項目攻關正有序推進。

為服務國家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創新戰略,福建省生物制品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于今年1月正式開工,将圍繞生物醫藥發展瓶頸和醫療健康需求改善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海洋強國戰略,為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建設海洋強省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由海洋與地球學院戴民漢院士牽頭的“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正加快籌建。為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産教融合創新平台正全面加速。孫世剛院士牽頭建成國際上首個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譜實驗線站,為我國化學、物理、材料以及生物醫學等相關領域産出一批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注入強大動力。

廈門金磚工業能力提升培訓中心、廈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高端電子化學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組)……廈門大學正建設一批交叉融合、集中攻關的大平台、大基地、大裝置,打造支撐國家和地方創新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提升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産出重大成果的能力。

服務國計民生,助力社會經濟發展

“一隻鮑魚可重達一斤多,大到一隻手都握不住。”這個國産“鮑王”就是來自海洋與地球學院柯才煥教授團隊研發的鮑魚新品種“綠盤鮑”。

憑借耐高溫、生長快、規格大三大優勢,“綠盤鮑”已占據目前國内同類産品90%以上的市場份額。目前我國已擁有國審認可的鮑魚新品種有4個,其中3個都出自該團隊。近年來,團隊已累計推廣新品種鮑魚超7.76億粒,創社會經濟效益53.5億元。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4

△“綠盤鮑”産品

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廈大科研團隊主動回應社會需求,在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的成績。

海洋與地球學院王克堅教授團隊二十年如一日,發現并命名了超過50種新型海洋動物抗菌肽,已研發出可替代抗生素的多用途抗菌肽産品;徐鵬教授團隊研發出可高效選育速生、抗病抗逆等優良新品種大黃魚的“甯芯”系列芯片,并推廣至全國9家大黃魚育種單位實際應用。材料學院戴李宗教授團隊的成果幾乎包攬了廈門90%的隧道工程防火塗裝,應用于廈門國際大廈等地标性建築的1000多項工程以及海底隧道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中,也為“福建艦”等一批“國家重器”保駕護航。環境與生态學院陳鹭真教授團隊研發了我國第一個藍碳交易方法學,指導了福建省首宗海洋碳彙交易“泉州洛陽江紅樹林項目”,實現交易量2000噸。建築與土木學院許旺土教授團隊攜手企業聯合開發出“智慧公交管理服務管理綜合平台”,已推廣至全國12個省份的60多個城市,實現成果轉化産值超5億元……

立足八閩大地,廈門大學始終以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為己任,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深化校地戰略合作,形成了與地方政府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機制。

2015年,廈門大學與福建省九市一區均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實現校地合作“全覆蓋”,自2016年起,連續召開六屆廈門大學與福建省九市一區校地戰略合作工作會議,不斷深化合作,助力福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按照“一地一重點、一院一特色”的思路,高位落子,多點布局,學校現已打造出龍岩産教融合研究院、古雷石化研究院、平潭研究院等一批彰顯福建各地地域、文化和産業特色的校地合作範例,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海洋與生态環境等領域産出了一批高顯示度成果。

采訪手記:

能夠讓研發成果真正服務于國家,用于社會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然而,從“實驗室”躍上“生産線”卻并非易事。

過去的十年,廈大不斷加強頂層謀劃,探索建立“項目組織立項 項目過程管理 成果平台孵化 産業轉移轉化”的全鍊條全過程科研管理模式,優化科研管理部門架構,加強項目過程管理,構建符合科學規律的成果轉化體系,讓科技成果順利實現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成果轉化的“三級跳”。

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探索,也要有腳踏實地的成果。廈大的科技工作者始終在國家需要的第一線、在民生所望的最基層,不斷為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而奮力拼搏。(毛敏倩)

數讀十年:

——2012年10月,研發全球首個戊型肝炎疫苗,并獲批上市。

——2014年9月,研制出國際首創的單顆粒納米流式檢測儀。

——2015年12月,大黃魚抗菌肽基因工程産品獲農業部批準的生産應用安全證書,這是我國首個批準的海洋動物抗菌肽生産應用的安全證書。

——2016年5月,“嘉庚”号科考船正式下水,這是我國首艘采用國外方案設計、國内轉化詳細設計,由高等學校擁有完全知識産權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2019年4月,“嘉庚一号”火箭發射,系我國首次實現回收火箭的發射試驗,驗證了雙乘波一體化的氣動布局設計方法,邁出了我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

——2019年7月,國家集成電路産教融合平台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集成電路産教融合創新平台。

——2019年10月,研發全球首個HIV尿液自檢試劑,并獲批上市。

——2019年12月,研發首個國産重組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宮頸癌疫苗),并獲批上市。

——2020年3月,研發全球首個新冠病毒總抗體檢測試劑,并獲批上市。

——2020年12月,“海絲一号”搭載長征八号運載火箭升空,這是國内首顆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能力的SAR遙感小衛星,實現了福建省衛星零的突破,并在蘇伊士運河堵船、河南特大洪水、湯加火山噴發等國内外熱點事件中發揮了應急拍攝作用。

——2021年3月,建成亞洲第一座無噪聲實驗室,提供極限精度的加工與表征。

——2021年6月,“海絲二号”搭載長征2号丁運載火箭升空,這是國際首顆同時滿足大幅寬、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多譜段小衛星,以近海洋/流域的生态環境和淺海島礁為觀測目标。

——2022年3月,建成國際首個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譜實驗線站。

……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5

本期文字:毛敏倩

視頻制作:林小龍、杜筠、高曉東、譚芷程

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