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由來
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會戰,纣王的先頭部隊陣前倒戈,掉轉武器,攻打後續的隊伍,商軍因此大敗。戰場上被殺死的士兵人血流成河,把長杆兵器都漂了起來。
這是《尚書》關于牧野之戰的記載。孟子讀到這裡,不相信這是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武成》篇,隻看其中的幾頁就夠了。仁者才能無敵于天下,最仁慈的周武王興兵讨伐暴虐的商纣王,怎麼會血流漂杵呢?
戰争中死人是無法避免的。牧野之戰中流血漂杵,确實在《尚書》的《武成》篇有記載。孟子表示懷疑。為什麼懷疑?因為他相信周武王的千古聖君,是最仁德的人,最仁德的人怎麼會大肆殺戮呢?這就是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由來。
後人對孟子的這個懷疑也有同情的考證。當時是冬季,天降大雨,三日不休。商周雙方的軍隊決戰之前所列陣線,“其南段均以清水為其一翼之屏障”。兩軍交戰後,産生了傷亡,暴雨不斷沖刷着地面上的血迹,形成血水,并随着地勢彙入河流,造成了地面、河面一片泛紅的場景。所以,“血流漂杵”中的血不全是被殺死士兵的血液,而是人血與暴雨的混合。這是說得通的。
不過,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本意卻過于幼稚。他之所以質疑牧野之戰的流血漂杵,是因為他隻相信“仁者無敵于天下”,最好是不廢一兵一卒,僅憑仁德就能一統天下,百姓歡呼雀躍,箪食壺漿以迎王師。這在《孟子·梁惠王下篇》可以想見:
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孟子在勸說齊宣王時說,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是一個仁君,那麼他向東征伐,西邊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麼不先征伐我們這裡,而要把我們放到後頭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烏雲虹霓一樣。
孟子就是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司馬遷《史記》中提到孟子“迂遠而闊于事情”,可謂一針見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