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為中國人傳統的節日,曆史傳說、習俗典故還真不少,憑吊屈原、賽龍舟、挂菖蒲、插艾草、喝雄黃酒……可是歸根到底,這還是一個“舌尖上的節日”,粽子才是這個節日的主角啊,每當到這時候就是吃貨黨們的福利時間了。
可是端午節已入夏季,天氣日漸炎熱,市面上所賣的無論是鹹粽還是甜粽,都難免有種油膩之感。元寶作為小盆友,是個愛吃甜食的,我給他挑的豆沙粽和紅棗粽,可是他也隻是吃了兩口便作罷,粽子成了節日的應景點綴而已。
于是我不禁回憶起小時候,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每到端午節都已經是炎炎初夏,豔陽高照了,可是那時候我們盼着吃粽子,愛吃粽子,端午節的粽子總是吃不夠。那時候媽媽做的粽子為什麼那麼好吃呢?原來,那時候媽媽做的是一種特殊的粽子,我們家鄉叫涼粽,又叫灰水粽,吃起來不但不油膩,還清涼爽口、Q彈美味,是一種最适合在炎炎夏日作為清涼消暑的吃食。
度娘了一下,原來灰水粽是遍布廣西、廣東、福建等地知名的地方小吃呢,多分布在客家人居住的區域,在每年的端午節最盛行。做好的的灰水粽色澤金黃,晶瑩透明,适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涼解渴的食品。
在我的印象裡,媽媽做的灰水粽甜甜涼涼的,沒有包餡,長長一條用細細的竹篾條包緊了,那樣子苗條又秀氣。吃起來要有耐心,先是等着出鍋,然後可以放在冷水裡冰鎮,等涼透了,方可拆葉。配方、火候掌握得好的灰水粽,一大标志就是粽葉和粽身很好拆分,葉子一剝,不黏不粘,米粒晶瑩,粽身金黃剔透。怎麼吃呢?此時隻需就地取材,用包粽子的細竹篾将粽子切成薄片,再澆上媽媽調好的紅糖汁,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灰水粽就正式上桌了。此時已經咽着口水等候多時的孩子們,自然是等不及了,多數是直接上手,抓起一片,直接嗷嗚入嘴,頓時滿嘴的清涼甜香,整個味蕾都歡呼雀躍起來。
灰水粽可以算是我童年難得的美食,因為隻有到端午節媽媽才會專門準備,平時卻是很難有機會吃到的。而灰水粽的制作過程也相對複雜,在我兒時的眼裡,是充滿了節日的儀式感的。
顧名思義,灰水粽是用草木灰過濾的灰水浸泡糯米,因而得名。浸泡的灰水,也叫堿水,多為植物燒灰柴灰濾水所得。草木灰堿水是天然堿,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鈉和碳酸鉀, 是糕點制作中常用的輔料,現在也常食堿代替。别看草木灰入水灰呼呼的好像不衛生,但是過濾後的水一般都是呈現黃色透明狀,用這個先把糯米浸泡一夜備用。
浸泡後的糯米,也呈黃色,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包粽子了。其過程與一般包粽子一樣,不過各地因為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可以包成長條狀,三角狀或者四角狀。因為媽媽的手藝不錯,我小時候媽媽包的是我們家鄉傳統的四角粽以及長條粽。
把粽子捆紮包好,按家鄉的習慣,所用的材料有稻草條、竹篾條等,都是取自大自然的純天然材料。
上鍋蒸煮,熟透後取出晾涼,就可以開吃了。浸泡過的糯米彈牙有嚼勁,粽子黃澄澄的看起來飽滿圓潤,還帶着一股植物的清香。
在端午時節,吃一口灰水粽,蘸一下紅糖或蜂蜜,便知道,暮春已過,夏至未至,便該迎接新的節令季候了。
正在感歎如今定居外地,遠離家鄉,隻能在回憶中徒增鄉愁。沒曾想,快遞在端午節這天便按響了門鈴。媽媽的電話随後也到了,原來媽媽知道我愛吃灰水粽,特地早早包好快遞了過來,就為了讓遠在異鄉的我,也能在端午節這天感受到家鄉的味道。在這個端午節,我帶着寶寶重新吃上童年裡的灰水粽,忍不住淚濕眼眶。粽子哪有甜鹹之争,隻有家鄉的鄉愁,隻有母愛的味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