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邦節(拉丁文 Eid Adha),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聖紀并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
古爾邦節,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牲”,故又稱“宰牲節”、“獻牲節”,或“忠孝節”。
古爾邦節是穆斯林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在伊斯蘭曆每年十二月十日舉行,以舉行會禮、宰殺牛羊、聚餐為主要内容。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後一天。
伊斯蘭教在非常早的時候就傳入了埃塞俄比亞。在615年,先知的妻子和表弟,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早期追随者們(以下簡稱“Assabs”)在阿克蘇姆尋找避難所。這些人民是從麥加統治的部落逃離出來的,反動派的Kuraysh,派出了使者,想要帶他們回到阿拉伯半島,但Negus Armah保護了他們。
他們被阿克蘇姆國王所接受,并且可以在阿克蘇姆國王的保護下蓬勃發展。值得欣賞的一點是,默罕默德先知,統治了他的随從一定要尊重和保護埃塞俄比亞人民。
往年照片
有古蘭經裡,有明顯的禁令反對穆斯林的任何的在埃塞俄比亞的直接沖突。因此,在默罕默德先知的期間,有一輩子都信奉穆斯林教的埃塞俄比亞人民。絕大多數的埃塞俄比亞的穆斯林人民是遜尼派教徒,這個是穆斯林派底下最大的教派。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随着越來越多的移民和商人從阿曼和也門來到這裡,索馬裡和厄立特裡亞的穆斯林教徒的數量也是增加了很多。
在海岸地區,伊斯蘭教法逐漸紮下了根,到了14世紀,這個叫法甚至成為了很多地區的司法判定的基礎。這一現象發映出,在東部的絕大多數居民,都是穆斯林了。這些教派和基督教能夠共存,并不是那麼容易的,當時的統治埃塞俄比亞地區的統治者還是公開和基督教國王發生過公開沖突。
往年照片
然而,曆史學家普遍認為,在埃塞俄比亞的穆斯林領導者還是容忍了在他們地盤上的的基督教活動,很少去強迫他們轉信新教。
1668年,一個皇帝頒發的聖旨宣布,穆斯林(Jabarti)和Gonder的猶太人(Felasha)今後将不得不和基督徒們保持距離,但是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地區自由的從事和自己宗教有關的事情。宗教之間的争論并沒有結束,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宗教信仰不同最終被放到居民的和平安定生活環境之後。
在當地的信奉穆斯林教的阿拉伯人的數量一直都沒有很多過,但是埃塞俄比亞在曆史上曾經和也門還有沙特阿拉伯的阿西爾地區的緊密聯系過。
大多在這些國家的埃塞俄比亞人都是穆斯林教徒。大概估計來看的話,穆斯林教徒占整個埃塞俄比亞人口的40%-50%。
往年照片
古爾邦節起源于《古蘭經》啟示中記載的一個故事:伊斯蘭古代先知易蔔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易蔔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卧,父親把刀架在兒子喉頭時。易蔔拉欣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然而第一刀下去,隻在兒子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白印,第二刀下去僅刮破一層皮。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卧,這樣你就能下決心順從真主的命令了。”易蔔拉欣聽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後解下刀子再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蔔依勒送來一隻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蔔拉欣拿起刀,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下了。從那以後,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曆。
即将“獻牲”的羊
于是後來過古爾邦節時,穆斯林都要宰殺一隻羊以示紀念。
古爾邦為阿拉伯語詞彙,意為“犧牲”、“獻牲”,因此中國穆斯林學者将其直譯為宰牲節,也有受儒家文化影響意譯為“忠孝節”的。
現代都市穆斯林沒有宰牲的條件,隻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代替。節日期間大家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一盤清炖羊肉,客人即使吃得再飽,也得嘗嘗主人的羊肉,以示尊重。
在邊疆牧區,親朋好友相聚時,歌舞是飯食之外的重要内容,彈琴,唱歌,跳舞,到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往年的家畜市場生意繁忙
據埃塞俄比亞官方媒體法納廣播公司的報道,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向所有穆斯林表示最良好的祝願,祝他們有一個快樂的宰牲節。
總理說,宰牲節是一個奉獻的節日,他指出,這個節日标志着先知易蔔拉欣願意犧牲自己的兒子作為遵從上帝命令的行為。
他說:“遵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毅力和勇氣。這就是為什麼先知易蔔拉欣的事迹在伊斯蘭教義中有着特殊的含義”。
總理還說,今年的宰牲節對埃塞俄比亞人的意義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埃塞俄比亞克服各種挑戰并完成了複興大壩項目第二輪蓄水。
他還敦促穆斯林的信徒對窮人表現出善意,探訪難民營中的流離失所者和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共同慶祝宰牲節。
閱讀更多關于埃塞俄比亞的文章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