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奧運會對舉辦國家乃至世界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然而同其影響成正比的是,舉辦奧運會所需的資金也相應極高。
比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總投入高達420億美元,一度讓人們懷疑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一場僅持續兩周的體育秀而如此大舉開支是否合理,而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投入更是高達500億美元,驚掉了世界各國人民的下巴。
但在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後,各國仍然争相申奧,我國從1991年起便開始申奧,猶記得我國2001年申奧成功後舉國歡慶的場面;再比如日本,在二戰後不久國内尚且百廢待興之時便開始申奧,并于1964年成功舉辦奧運會。那麼,是什麼驅使着各個國家不顧高投入也要成為奧運會主辦國呢?
原因很簡單,高投入的背後是更高的回報。首先在經濟上,奧運會或許會給主辦國帶來短期的虧損,但從長期來看,奧運會場館、運動員住所未來的使用,以及奧運會帶來的旅遊效應等為中國帶來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在政治上,舉辦奧運會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地位,像1964年東京奧運會,便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二戰後的日本已經成功複蘇;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則是中國成為國際大國,開始發揮國際影響力的轉折點。
如此看來,各國踴躍申奧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有一個國家,他也曾抱着推動國家經濟、提升國際地位的想法而不惜為舉辦奧運會投入90億美元,卻未曾想到慘遭67個國家拒絕參會,一度淪為國際談資,這個國家便是曾經的蘇聯。
阿富汗權力更叠,與蘇關系發生改變1974年,蘇聯成功擊敗競争對手美國,獲得了1980年奧運會的承辦權。在美蘇冷戰的曆史背景下,蘇聯決心要争一口氣,不計代價辦好這次奧運會,向各國彰顯一番自己的國力。
事實上,在蘇聯斬獲此次奧運會主辦權時,大多數國家還是喜聞樂見的,這一點從他競争主辦權時所獲得的支持量上也有體現。風向是在1979年,也就是莫斯科奧運會舉辦的前一年發生改變的,而讓這場原本應該風光彰顯國威的盛會淪為笑柄的,則正是蘇聯自己。
1979年6月,阿富汗哈紮拉地區爆發人民起義,當時執政人民民主黨的有兩個派系,分别是“人民派”和“旗幟派”,兩派鬥争不休。後來“旗幟派”被清洗,“人民派”内部卻又爆發了矛盾,兩個最高領導人塔拉基和阿明為奪權而明争暗鬥。
而蘇聯這邊,70年代起,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國争奪世界霸權。為實現自己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從1973年開始,蘇聯便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阿富汗内部政權變動也有蘇聯的手筆在。
人民派獲勝後,蘇聯對阿富汗當時的狀态雖然不滿意,但木已成舟,隻能硬着頭皮向阿明表示祝賀,稱阿明是“蘇聯的一個忠實朋友”,但在暗地裡,蘇聯派到阿富汗的大使卻在和塔拉基密謀拉,準備阿明下位。
結果沒想到面對蘇聯的主動示好,阿明根本不買賬,不僅不許蘇聯再操縱阿富汗的情報機關、秘密警察及其其軍隊,還強烈要求蘇聯趕緊召回派來的大使。之後蘇聯又幾番想“請”阿明到莫斯科做客,但皆被阿明拒絕了。
阿富汗向南便是連接到印度洋港口的出口區域,向西是波斯灣等地區,也是重要的港口等區域,占領阿富汗之後繼續向南擴張對于志在全球的蘇聯來說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棋。蘇聯見阿明态度堅決越發惱怒,阿富汗是一塊戰略要地,蘇聯不可能輕易放棄對其的控制。此時兩方雖然還維持着表面的和平,但各自早已心懷鬼胎。
奧運會前夕爆發戰争,蘇聯不顧反對進軍阿富汗
莫斯科奧運會定在了1980年7月19日到8月3日,而在1979年12月,眼看奧運會近在眼前的蘇聯卻下了一步大爛棋。
從1979年8月開始,蘇聯就已經在為自己進軍阿富汗做準備了,蘇聯首先派出了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實地勘察,并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馬紮裡沙裡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略要地。
随後又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富汗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無法再做到快速應戰。最後,蘇聯軍隊還在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建立了前方指揮部。戰前準備就緒,隻待正式發動戰争。
蘇聯仗着自己的武器和兵力優勢準備以突襲方式進軍阿富汗,12月24日至26日,蘇聯出動280架大型運輸機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了5000多名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
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正式出兵阿富汗,并迅速占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處決了9月剛剛上台的阿明,還在蘇聯境内發布了阿富汗政府請求蘇聯援助的聲明。早有準備的蘇軍很快便輕松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又扶植了屬于自己的傀儡政權。
世界各國收到蘇軍入駐阿富汗的消息後馬上表示強烈反對,尤其是同蘇聯處于對立面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阿富汗不僅是戰略要地,其石油等資源更是極為豐富,一旦蘇聯成功掌控了阿富汗,那麼首先便會對資本主義國家不利。
同時,曾在争取奧運會主辦權時支持蘇聯的第三世界國家也非常反感蘇聯的侵略行為,認為這嚴重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
然而面對來自世界各國的抗議,蘇聯視若無睹,比起這些,近在咫尺的現實利益顯然更吸引蘇聯。見蘇聯執迷不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支援阿富汗抗擊蘇聯。美國毫不吝啬地向阿富汗運送作戰武器,并且幫助阿富汗進行軍備武器的更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還刻意運輸了不少和蘇聯一樣的作戰武器,AK47、40毫米火箭筒等,以掩飾自己支持阿富汗軍事作戰的真相。而日本、西歐各國也緊跟美國老大哥的步伐給予了阿富汗物資等方面的支持。
更糟的是,由于蘇聯此次戰争的侵略性質,大多數原本同蘇聯站在統一戰線上的國家也不再支持蘇聯。而中國早在60年代就與蘇聯關系惡化了,而且蘇聯入侵阿富汗也有建立所謂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從而更好地遏制中國的意思,所以中國也不可能會支持蘇聯。
一時間,蘇聯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一場尴尬的奧運會,蘇聯血本無歸
到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即将開始。各國正處于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興緻高漲期,這場規模盛大的綜合性體育盛會則成為了他們最好的示威機會。
在國際奧委會承認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奧委會中,有67個國家拒絕參加此次莫斯科奧運會,其中包括中國、美國、日本、英國等。而蘇聯投入了90億美元想要大展國威,結果在各國的抵制下,莫斯科奧運會的精彩程度和獎牌含金量都大打折扣,蘇聯雖然占據當年獎牌榜榜首,卻也成了笑柄。
奧運會閉幕式上,莫斯科奧運會的吉祥物米莎熊左眼流下了一滴淚水,給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到了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時,以蘇聯為首的16個東歐國家又反過來抵制了洛杉矶奧運會,但這并不妨礙其他國家熱情參賽,與4年前的莫斯科奧運會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終,長達十年的戰争讓蘇聯傷亡2萬多人,消耗200多億美元,加上奧運會投入的90億美元,八十年代的蘇聯已經深陷泥潭。戰後蘇聯國内經濟水平嚴重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每況愈下,國内民族矛盾也随之而來。
在外交方面,蘇聯在阿富汗戰争中的表現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抵制和譴責,導緻後來日益被孤立。1991年,蘇聯宣布解體,阿富汗戰争和舉辦奧運會時造成的經濟負擔成為催化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和平是永遠的主題莫斯科奧運會中蘇聯的失敗與尴尬也側面說明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對和平越來越重視。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俄羅斯與美國同聚北京,2014年索契冬奧會,美國和中國也抵達了俄羅斯,可以想象,若是蘇聯不一意孤行侵犯阿富汗,當年耗資巨大的莫斯科奧運會也會是一次彙聚各國體育精英的競技盛典吧。
有人說奧運會應該是遠離政治的純粹競技盛會,然而人類活動永遠不可能脫離政治,包括奧運會。莫斯科奧運會也給所有國家上了一課,妄想打破和平便必定要承受沉重的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