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環境部近日通過官方微博公布了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弄虛作假查處典型案例,包括安徽滁州德輪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篡改、僞造監測數據案,西撫州宜黃縣金豐紙業有限公司篡改、僞造監測數據案等。
重點排污單位依法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并與生态環境部門監控設備聯網,是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所規定的一項重要環境管理制度,是加強生态環境監管、落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的重要手段。環境質量改善效果如何,必須依靠環境監測數據來評判,總量控制制度怎樣進一步完善,也必須依靠監測技術體系支撐。正因為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相關數據是進行判斷乃至下一步抉擇的依據,那麼數據真實顯然是環境監測以及整個環保工作的底線。
資料圖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認識到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僞造監測數據的性質是多麼惡劣。
性質很惡劣,手段則堪稱荒唐可笑。“為逃避監管幹擾自動監測設備而故意粘貼黑色絕緣膠布,并于檢查當日12時36分将其揭除,導緻自動監測數據失真”,“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口正在排放廢水,自動監測設備采樣頭被插入一個鐵桶内,以水管連接自來水龍頭将自來水接入鐵桶,使自動監測設備抽取鐵桶内自來水采樣監測”……煞有介事地做假,豈不是把環境監測當作兒戲?
現在,生态環境部對這些案例進行通報,并把包括刑事懲罰在内的處理結果公之于衆,證明環保相關法律并不是沒長牙齒的老虎,有利于以案釋法,發揮出法律應有的警誡效應。
同時,熟悉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士也透露,通報案例中作假的方式雖然拙劣,卻并不自今日始。
排水口“吐”着髒水,煙囪冒着黑煙,在線監測設備卻顯示達标排放,監測軟件“動手腳”,空氣樣本作弊,人為設定污染上限,在監測數據上做手腳可謂由來已久。一個轟動一時的案例發生在西安,當地環保局官員于2016年偷配鑰匙并記住密碼,用棉紗堵塞空氣采樣器,緻使數據異常……
對照一下不難發現,時隔多年,作假的手段其實并沒有升級。手段不高明,暴露的風險不低,仍然照做不誤,這是否說明作假者十分嚣張?
作假者如此嚣張,自然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作假與否,牽涉着很大的利益。另一方面,盡管像這樣低劣地做假,其暴露的概率很高,但作假者顯然對此存有僥幸心理。
究竟是什麼讓這些作假者心存僥幸?最近環保督察組被“盯梢”的事件頗有說服力。
“如有企業人員看到‘京PXXXX’這個車牌号要注意,這是中央(第五)督察組的暗訪車,一定及時在企業群裡通知。”人民日報報道,今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河南多個地市進行下沉督察,然而下沉督察伊始,機動組“暗訪車”的車牌号就被“有心之人”曝光“盯上”。
能夠對環保督察組的暗訪車輛進行精準定位,這不但需要有心,恐怕還需要有力才行。人民日報指出,地方黨委政府承擔着生态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公職人員更當是堅定的履行者。如果玩弄起“利用微信群鎖定督察組”等手段,肆意刺探行蹤甚至幫助企業弄虛作假,必定難辭其咎。
把環保督察組當作盯梢對象,在環境監測中大肆造假,其中反映的當然不僅僅是企業的問題。
看來,要真正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必須拆散環保違法中形成的利益共同體,而要做到這一點,不能不加緊扭轉畸形政績觀,并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監督方式。
文/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