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間真愛,慢慢體味
愛爾蘭詩人葉芝在他的詩歌《當你老了》中說,多少人愛過你昙花一現的身影,愛過你的美貌,唯獨一人一直愛着你無比虔誠的靈魂,愛你曆經滄桑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每讀一次,内心就感動一次。這樣的愛情,總是令人仰慕與向往。
想起一位朋友給我講過她爺爺與奶奶之間樸素而溫暖的故事。他們之間那種細水長流,相濡以沫的感情,就宛如葉芝詩歌中描寫的愛情。
奶奶牙齒不好,隻剩下三顆,可她喜歡吃蜜制核桃仁,但是外面賣的那些奶奶都已經嚼不動了。
爺爺為了不讓奶奶掃興,便自己煎制核桃仁。
煎制的時候,不能心急,必須把握好火候。火太大,容易炸焦;而火太小,核桃仁又很難生脆。
爺爺就這樣不慌不忙地守在爐竈旁,不時翻動核桃肉。等到核桃肉炸脆,他再撒上适當的白糖。
待到核桃肉冷卻後,爺爺再用勺子舀出來,并放入布袋中,再用小錘子把核桃肉敲碎成渣。爺爺仔細敲着,有時要敲上好長一段時間,但是爺爺自得其樂。
最後,爺爺把敲好了的核桃肉放入罐子裡,捧着罐子走到奶奶的跟前說:“老婆子,都敲碎了,安心吃吧。”
爺爺家裡擺了很多個密封的小罐子,裡面都是奶奶喜歡吃的食物。
在這些點點滴滴中,爺爺把奶奶寵溺成孩子。
爺爺與奶奶用一生的時間,真正诠釋出了,慢慢愛一個人的真正内涵與意蘊。
這世間最動聽的情話,也許不是“我愛你”,而是“我一直都在”。
深情不及久伴。
愛一個人的青春并不稀奇,而愛一個人年老昏花的模樣,這也許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樣。
是呀,愛一個人,需要慢慢來,得用一生的時間去回應對方。
02
别慌,慢慢來
我們身處的時代,到處彌漫着快的氣息。
在這份“快意”裡,很難體會一些事情真正的意義與美好。
但其實,我們都需要有一顆從容不迫的心。如此,才能體味到生活更多的滋味。
想起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兩位客人,對坐在一張桌上吃湯包,但他們互不相識。
其中一位客人低頭猛咬湯包時,湯包的汁液一下飛濺到他對面客人的臉上。
但被濺到湯汁的這位客人沒有立即去擦臉上的湯汁,他渾然不覺。
店家看見後,趕忙擰熱毛巾遞過去,可挂着一臉湯汁的客人卻說:别慌,慢慢來,我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
這“别慌”兩個字,可以說彰顯出了這位客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表面看,他不在意臉上的湯汁,其實他不在意的是外界的幹擾。
隻要内心擁有一片靜谧的天地,就無所謂心門之外的紛紛擾擾。
願我們可如這位客人一樣,可以更專注于當下喜歡的事情,可以更用心地去體味當下所有美好的心境。如此,相信我們的心會更甯靜、豁達與平和。
03
慢慢開花,等一等靈魂
傳說東晉大畫家顧恺之吃甘蔗與常人不一樣。他從最最清淡的甘蔗梢開始吃,而大多數人喜歡從最甜的甘蔗根開始吃。
有人不解其因,于是好奇地去問顧恺之,為什麼不先吃最清甜的一端?
顧恺之不緊不慢地回應道:漸入佳境。
“漸入佳境”這四個字充滿禅意與哲思,同時也體現出了顧恺之不慌不忙的生活情趣。
是的,不必急匆匆地去品嘗最甜的生活,慢慢地,由清淡到香甜,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這就好比一朵花,不必急匆匆地盛開,慢慢盛開,香氣自然會随着風飄移到遠方。
林清玄曾說,好的生活曆程需要細細品味,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如果過于追求快的話,那麼我們可能就會錯過路上的風景。
願我們在人生這趟旅程裡,行得慢一些,走得堅定一些。願我們可以抵達更美的景緻,抵達更真的感情,抵達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