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的理由?初中語文教材有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這是古人引用更加古老的成語,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說的是夾在楚國與晉國之間的鄭國,不斷品嘗兩個強國相争的苦果,每次都是舍财免災,最後實在受不了鄭襄公對楚莊王說:你可憐可憐我這個老頭吧,你就賞賜一塊“不毛之地”讓我自己養活自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夏朝存在的理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夏朝存在的理由
初中語文教材有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這是古人引用更加古老的成語,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說的是夾在楚國與晉國之間的鄭國,不斷品嘗兩個強國相争的苦果,每次都是舍财免災,最後實在受不了。鄭襄公對楚莊王說:你可憐可憐我這個老頭吧,你就賞賜一塊“不毛之地”讓我自己養活自己。
“不毛”大緻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不長毛的意思。什麼都不長豈不成了沙漠,可是從鄭襄公與楚莊王的對話來看,“不毛之地”還是能耕作的,那就是能長毛。還有一種解釋,“毛”通“苗”,理解為“不苗之地”,那就更加解釋不通了,連毛都不長就更不能長苗,既然能長毛那就能長苗。顯然,這兩種解釋都是不通的。
解釋成荒草呢?不毛為什麼是荒草?如果用夏朝文字解釋就會得到很圓滿的結果,還能知道到底長什麼草。
先解釋“不”。它是種細長的物體,長度和一個成年男子相當,可能長一點也可能短一點,兩端或一端搭配什麼才能決定“不毛”究竟是什麼物事。
毛的甲骨文的幾種寫法
有着細長杆,長着如此端頂的草。
這是五芒草圖片(來自百度)。它适宜生長在坡地耐旱的地方,或者澆灌不易的地方,高度和成年男子差不多,南方普遍要高一些,在北方要矮些,在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有這種植物。所以,不毛之地就是長滿五芒草的未經開墾的土地。
馬未都先生建一個觀複博物館。“觀複”二字取自《道德經》:萬物并做,吾以觀複。立意為反複觀察、仔細觀察。
這種解釋好像對,其實聯系上下文有點對不上。前幾期文章中,就提出《道德經》是用夏朝文字成書的,那麼下面用夏朝文字來翻譯,比較一下。
如下:(牛容易生寄生蟲,要經常為其梳理毛發,去除寄生蟲。)在梳理牛的頭部寄生蟲時,要順着毛發生長方向梳理(防止傷害到牛,因為頭部分布有眼睛、鼻子等敏感器官);在梳理牛身體毛發時,要逆着毛發生長方向緩慢梳理(不要讓牛感到不舒服)。《道德經》這篇章節提出體會道要有一看二摸的方法。一看,就是“至極虛,守笃靜”,要像老虎一樣躲在草叢裡冷靜觀察獵物,保持高度的專注,要像麋鹿一樣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聽覺、嗅覺)。二摸,就是像給牛梳理毛發一樣,要講究方式方法,小心翼翼。這裡強調探索道的方式方法和步驟,看、聽、嗅、觸,這個順序不能亂。觸也要講方向,先順着摸,後逆着摸。
下回,解釋“天地不仁”。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