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1年開始,開始了大學生畢業包分配的制度,那時候,大學生畢業就業由國家親自操辦,那個年代大學升學率并不高,家裡能有一個大學生是非常光榮的事;從1997年頒布《高校畢業生暫行規定》(簡稱)以後,大學生開始走形自主就業,簡單來說,就是大學生不分配工作了。
從1977年恢複高考開始,中國參加高考的人數逐漸攀升,從1998年代1999年考試人數突然大幅上升,随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直至今年參加高考人數有1078萬人,據相關統計預計,明年參加高考人數将突破1100萬人。
由這個表格可以看出,每年錄取人數錄取比例也在逐漸增加,高校的錄取比例達到80%以上,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變成大衆教育。
也正是因為現大學生數量的龐大,大部分學生在就業的時候陷入迷茫,身邊都是大學生,一樣的學曆,感受不到學曆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生隻有的學生對自己上過大學是否有用,産生懷疑。
因為身邊有的同學高中之後就不念了,随後自主創業,當大學生畢業的時候,他已經小有成就,而大學生們才是剛踏入社會的小白,這難免會讓部分大學生産生自我懷疑。
“大本”和“小本”有啥區别?一組圖完美诠釋,過來人表示很真實
很多人上了大學,但是畢業後的生活依舊是庸庸碌碌,有的人沒上過大學,但是生活井井有條,這時就會有人說“你看,上大學有什麼用?還不如直接積攢社會經驗呢”,事實上,比你更不能因為這樣的例子以偏概全,每個圈子裡都有個例,我們應該去了解,上過大學和沒上過大學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區别。
“精神境界”不同,上過大學的學生,純粹的經曆多,接受到各種各樣的知識文化熏陶多,就好像讀書多的人,身上總有一種書香氣質,大學畢業生通常會比較有自己的性格和想法,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在追求物質的同時,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沒上過大學的人,就業早,頭腦裡具備的知識比較單一,在某一專業方面比較有經驗,相比之下,并不很注重精神生活,更在乎物質上的滿足。
“知識面”不同。大學本科或專科畢業的學生,學習時間已經堅持了十五六年,在專業方面的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很紮實,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不僅會學到專業課知識,通過時間和學生會等活動,能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大學學習的知識長期回報比較強,短期的社會經驗缺乏。
沒上過大學的學生進入社會之後,很少能接觸到理論知識,除非報班學習或者看書,相相比之下,遠不及大學生,不過他們的社會經驗豐富,工作技巧豐富,在短期内很能适應工作環境,但是想要進步還是要不斷的學習才行。
“人脈”不同,大學生的人脈主要是自己上學時期的同學和老師,以後走上工作之後,同事之間都存在利益關系,因此并不會有太深的接觸,但是大學同學不一樣,因此大學畢業生的圈子比較單純。
沒上過大學的學生,優勢就是社會經驗豐富,在摸爬滾打的過程中,結交下各種各樣的朋友,總體來看,人際圈子相比之下複雜一些。
現在大學生這麼多,上大學還有用嗎?
相信很多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都聽過一些毒雞湯,說現在大學生不比以前了,畢業了他也不分配工作,競争這麼大,有的985畢業的學生在家待業呢!
筆者想說,你能看到個别名校學生在家待業,但是你沒有看到多數學生是在各個就業崗位上,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不能用個例以偏概全。
上大學學生學到的東西可能在進入工作短時間内不能奏效,但是如果學生認真學,就會發現大學課程能給人“開智”,給大家灌輸的知識和頭腦風暴都是有利于以後的長期發展的。
有的人說着上大學沒有用,但是依舊把自己家的孩子往好高中送,希望學生以後能考上個好大學,所以說,不能說考大學沒有用,它是在塑造一個人的三觀,開闊學生的眼界,改變學生的生活态度,對于沒上大學依舊有所成就的人,我不予置評,時間會給出答案,畢竟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一樣。
希望筆者愚見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如果有用請收藏轉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