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小暑時節的由來及習俗?每年7月7日農曆小暑天“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二十四節氣之小暑時節的由來及習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時節的由來及習俗
每年7月7日農曆小暑天。“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将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