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仲茜/文 趙傑/攝)中國古代兒童都喜歡玩什麼遊戲?哪些遊戲又常出現在古詩詞中?3月6日,現代快報小記者走進南京圖書館十德堂,聆聽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俞香順教授開講《古詩中的兒童遊戲》。原來,中國古代兒童常玩的遊戲豐富多彩,四季不同。而與現代孩子喜歡的洋娃娃、機器人、樂高不同,古代兒童的遊戲更加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很多與田間勞動結合緊密,可謂是“益體又益心”。
【有趣】花朝節、撲蝶會,兒童遊戲一年四季各不同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雖說中國古代詩歌是“成人本位”,反映的大多是成人的情感和世界,但兒童作者、兒童題材、兒童視角的作品也有不少。3月6日,做客南圖十德堂“國學圖書館”的俞香順教授,就特别梳理了中國古代詩歌中與兒童有關的詩歌作品。“原來,古詩中記錄的兒童遊戲還真不少,而且稍作歸類你會發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兒童玩的遊戲各不同。例如在春天,古代兒童喜歡采花、撲蝶、放紙鸢,釣魚、捕蟬、吹竹笛……”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俞香順教授
俞教授介紹說,古代春季還有花朝節、撲蝶會這樣的風俗、節日,供大人和小孩一起玩耍。“撲蝶”是古代流行的春季遊戲。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就記載說:“長安二月間,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撲蝶會’。”宋代詩人楊萬裡在《誠齋詩話》寫道:“東京(開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這其中,“花朝”就是花朝節。後來的南宋都城臨安(杭州)也沿襲了這個風俗。此外,《紅樓夢》中也有撲蝶。
到了夏天,采蓮、戲水、垂釣,更是常見。白居易的一首《池上》,将偷采蓮蓬的小娃寫得惟妙惟肖。“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迹,浮萍一道開。”胡令能的一首《小兒垂釣》,也是将小孩子釣魚沒有經驗的可愛樣子記錄下來。“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秋天到了,孩子們最愛促織。“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促織”就是蟋蟀,俗名蛐蛐。“挑促織”,就是用條狀物或有尖的東西撥開或弄出來捉蟋蟀,“挑促織”也是兒童喜歡的項目,姜夔《齊天樂》詠蟋蟀雲:“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但古代鬥蛐蛐,可不是僅僅是兒童的專利,不少大人也喜歡。
冬天裡,冰雪自然是兒童遊戲的好道具。“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钲。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楊萬裡的《稚子弄冰》就是代表作。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将冰塊提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了玻璃破碎的聲音。
【有益】親近自然、結合勞動,兒童遊戲益體又益心
除了好玩的四季遊戲,古詩中還有一類兒童遊戲,是牧童和農家兒女常常喜歡做的事情,他們常常把遊戲與田間農事結合在一起。例如,“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千家詩》裡也收錄了一首“牧童”的《答鐘弱翁》:“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兒童形象。”俞教授解讀說,牧童騎着牛,不是規規矩矩地騎,而是橫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認真地吹,而是“無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調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為之耳目一新。
又如詩人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的孫兒孫女,農忙時也不閑着。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又如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首詩描寫了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細節,大聲歌唱表現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後的閉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緻。“寥寥數語,描繪了兒童瞬間的神态變化,刻畫出一個活潑可愛的形象,整首詩充滿情趣,很有韻味。”
“諸上所引述的作品,都充滿了童趣。作者雖然都是成人,但是都具有一顆童心,反映了中國古代兒童的生活,展現了兒童的天性。”俞香順教授總結說,“我們發現,中國古代的兒童熱衷的遊戲是生活中的遊戲。這些遊戲與自然有關、與季節有關,是就地取材‘DIY’來的。這種遊戲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大有益處,值得我們借鑒。”
課後,俞教授鼓勵孩子們,和古代兒童一樣,走出家門,親近自然,釋放天性,獲得樂趣。正如《論語》所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