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都是開州區鐵橋鎮農貿市場最熱鬧的時候,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挑選着烹饪所需的食材,而黴豆卷正是鐵橋人最愛的美食之一。
冉氏黴豆卷的制作工藝始于清朝,鼎盛時期曾是清皇室貢品,在開州古籍中也有記載。相傳,在清朝中葉的一天,并不富裕的冉家忙着為長子準備完婚時宴請親友的酒菜。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冉家沒有别的,隻有剛收割的黃豆,于是他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豆制品。然而天不遂人願,在辦喜酒的頭一天,即将過門的兒媳婦在堰塘裡洗衣服時不幸落入水中淹死了。而冉家準備的各種豆制品也派不上用場了。為了不浪費,他們就把這些豆制品放進地窯裡儲存起來,準備慢慢吃。哪知吃了将近一周仍沒有吃完,所以有的薄皮豆腐長出了白毛。冉家舍不得扔掉,就用來煮着吃,沒想到吃起來居然很可口,而且也沒人中毒。這以後,冉家就有意地把豆腐這樣做來吃,後來也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當地人待客、送禮必不可少的美食佳品至今。
黴豆卷有炸、煎、炒、焖、炖等多種吃法,曆史悠久、清香爽口、營養豐富,一直深受開州人民的喜愛,也陪伴了許多開州人的童年時光。然而,随着時光流逝,黴豆卷已成舌尖上的記憶,難以追尋。
而冉氏黴豆卷傳統制作技藝第七代傳人冉光明,用40多年的光陰和辛勤勞作,精心制作出一闆闆美味的黴豆卷,喚醒了開州人舌尖上的記憶。如今,冉光明的黴豆卷已在鐵橋鎮家喻戶曉,他家每年生産的黴豆卷達3萬闆。據冉光明說,他家制作黴豆卷已經有近兩百年的曆史了。而冉家也一直在鐵橋場鎮上賣黴豆卷,從未缺席過。
冉光明從18歲開始跟着父親冉茂勝學習制作黴豆卷,熟悉黴豆卷手工制作的整個工藝流程。父親去世後,他繼續制作黴豆卷至今已達40多年,每天清晨也總是風雨無阻的出現在場鎮上,為鐵橋人送去一塊塊美味的黴豆卷,從沒間斷過。
其實制作黴豆卷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情:從泡黃豆、打黃豆,再到過濾豆渣、點豆漿、制作千張皮、裹豆卷、封箱等,整個制作過程有10多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制作一闆黴豆卷需要8個小時,冉光明幾乎整天泡在自己的小作坊中,一天也隻能做出20斤左右的黴豆卷。
除了打黃豆可以使用機器外,其餘都需要手工制作,體力勞動很辛苦,一般人吃不消。“我們這個活兒辛苦得很,一般的人都堅持不住,每天天從早到晚都要做。不過我們還好,做慣了。”冉光明說。
确實,制作黴豆卷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淩晨2點,冉光明和妻子譚德鳳便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10點才會結束。在冉光明制作黴豆卷時,譚德鳳就從旁幫忙,她要清洗制作黴豆卷所需的黃豆。即便是在天氣寒冷的季節,冰冷的水凍紅了她的一雙手,但她卻依舊堅持着,因為這是全家人賴以生存的活計。清晨6點半的時候,冉光明就會挑着扁擔出門,他需要步行40分鐘到幾公裡外的鐵橋場鎮上去擺攤。
平日裡,冉光明的黴豆卷可以賣上30塊多一斤,到了臨近過年的時候,還可以賣上40塊錢一斤。雖然很辛苦,但是每天也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冉光明的黴豆卷深受鐵橋人的喜愛,通常到上午9點鐘左右,便可以賣完收攤回家。回家後,并沒有休閑惬意的享受時光,放下扁擔的冉光明還需要繼續制作黴豆卷。
據了解,2012年12月,“冉氏黴豆卷”報送西南大學食品科學院,進行了權威檢驗。通過檢驗發現,黴豆卷發酵後表面生成一種對人體有益的真菌,内含豐富的蛋白質、糖類、蛋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等,是綠色的、純天然的、健康的食品。
來源:大渝網、開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