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入寒散文全文?你身上有天堂,但你看不見因為你以為它在别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秋雨入寒散文全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秋雨入寒散文全文
你身上有天堂,但你看不見因為你以為它在别處,
你身上有人間,但你也看不見因為你隻感到自己在地獄,
所以你身上全是地獄但你以為這就是人間人間就是這樣。
我也曾像你一樣是地獄人,但後來像移民那樣,變成人間人。
再後來變成天堂人但為了一個使命而長駐人間。
偶爾我也回地獄,像回故鄉。
黃燦然《天堂、人間、地獄》
撰文丨三書
雨一直下
/ /
《秋雨歎三首·其二》
(唐)杜甫
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甯論兩相值?
/ /
農曆七八月,關中常下霖雨,每年這時候,河裡就會漲水。那段日子,村人見面不再問吃了喝了,都互相報告:“大河漲水了!”好多人都去看,我也跟着去看。出村往南,一條小土路端直通向河堤,路上往來之人,三三兩兩,都是去看大水,個個疾走,神色興奮又慌張。土路兩邊是灘地,種着玉米和紅芋,瘦弱的玉米杆立在低水裡,紅芋秧子泡在黃泥中。離河堤還有幾十米,乍聞轟轟營營如雷輥之聲,像從天外傳來,又像從地底傳來,愈近愈響,等爬上那道坡,人站在堤上,整個兒驚呆了:大水浩浩蕩蕩,茫然無際,幾乎與天齊平,河中間的夾心灘全都不見了,水聲響徹天地。河堤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個防洪的石頭壩子,平日但覺石頭白淨得好看,映着周圍碧綠的蘆荻,這時才真切感知石頭壩子的要緊,不然真會随時潰堤,大水漫到灘地,再漫到我們村裡。這樣的事以前就發生過。洪水漲到壩身,石頭都很大,且用鐵絲箍在一起,應該是很牢靠的,雖然這樣想,心裡仍有些驚懼,同時又覺得大水好壯美。河水洋洋,時見木頭、西瓜、野狗的屍體、爛衣服,偶爾還有一把椅子、一片門扉,都随着流波汆浮,疾速漂去。
後來讀《莊子》,讀到“大浸稽天”,以及“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眼前就會浮現回憶中的那些畫面。莊子所說“百川灌河”的河,應是黃河。我家鄉的河是渭河,黃河最大的支流,漲水時的情景與這段文字句句相合,如期而至的秋水,亦是溝渠川流灌河,泾流之大,别說兩岸之間不辨牛馬,就是岸也看不見了。
渭河流過我的家鄉之後,繼續東行,至于長安,再到潼關,出關後彙入黃河。秋日霖雨,河裡漲水,若是連雨不止,則傷稼害民,将有歲饑。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時居長安的杜甫就見證了這樣一場災難,那年秋天,霖雨連下六十多天,莊稼不保,城中廬舍垣牆,頹毀殆盡,糧食匮乏,物價爆漲,民不聊生。他也被困在貧寒的家中,傷己憂民,空懷報國之志,無可奈何作《秋雨歎三首》。
元 倪瓒 (傳)《山水秋雨枯樹圖頁》
第一首寫雨中百草爛死,唯階下決明顔色鮮明,翠葉滿枝,開花金黃,然而涼風蕭蕭,眼看也難以自持,而他一介書生,白頭堂上,對着決明的馨香,唯有臨風灑淚而已。
我們來讀第二首。“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闌珊之風,沉伏之雨,紛紛不絕,天地昏沉,四海八荒籠罩在陰雲之下。陶淵明《停雲》詩,亦寫陰雨天的寂寥,“霭霭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然而,那是春天,園木初榮,且有春醪可撫,隻緣阻雨而思親友之故。杜甫此時情況可要嚴重得多。
風雨陰雲,世界一片混沌,“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杜甫引用《莊子》的典故,不僅在于說河水之大,更有他對世界的迷茫,對天下無道的擔憂。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本是收獲的季節,奈何秋雨不絕,田禾生耳,黍穗爛黑,田野一片低迷,不見農夫田婦的身影。“無消息”,可怕的寂靜,杜甫實則另有所指。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八月,上憂雨傷稼,楊國忠取禾之善者獻之,曰‘雨雖多,不害稼也。’上以為然。扶風太守房琯,言所部災情,國忠使禦史推之。是歲,天下無敢言災者。”讀到這裡,忍不住要拍案而起,雨多害稼,這難道不是個常識嗎?楊的胡話,玄宗竟以為然!不但如此,如實呈報災情的太守房琯,反而遭到懲罰。颠倒啊,然而,這樣的颠倒,曆史上比比皆是。
再看長安百姓的生活實況:“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甯論兩相值?”據《唐書·玄宗紀》的記載,是年秋天霖雨不止,物價暴貴,人多乏食,玄宗終于承認了現實,令出太倉米一百萬石,開十場,賤糶以濟貧民。杜甫也在領救濟糧的難民隊伍中。赈濟災民的“賤糶”之令,并未真正落實,貪吏舞弊,奸商居奇,百姓無奈之下,隻好拿衾裯去換鬥米,隻要能讨口飯吃不緻餓死,全都顧不得計較價值是否對等了。
北宋 郭熙 (傳)《煙雨江帆圖》
雨什麼時候才停?
/ /
《秋雨歎三首·其三》
(唐)杜甫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
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雨聲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厚土何時幹。
/ /
大雨連下不止,杜甫幹脆把衡門從裡面關了,反正也沒有人來,誰會關心他的死活呢。“誰比數”,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得更凄慘,“刑馀之人,無所比數”,自謂已算不得世上的人了,隻為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而勉強視息人間。杜甫說他在長安不過是個布衣,算不上任何人物。他幹脆把自己反鎖在家裡,所謂家裡,亦荒涼之極,四堵土牆而已。
杜甫在苦難中,常常留意小孩子的舉止。他在環堵之室苦悶,看着院子裡因少人行而長出蓬蒿,小孩子卻無憂無慮地在玩水。“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這兩句真叫人傷心又欣慰。回想我小時候,秋天下霖雨,父母擔憂地裡的莊稼,發愁做飯沒柴燒,雨大時還怕土牆會塌,我那時也知道父母發愁,但依然在院子裡快樂地蹚水、漂紙船,和小夥伴去河灘發低水的野草地玩。童年的幸福就在于被免除了擔憂,有時也在于無知吧。
如今,霖雨在城市,頂多影響人的心情,在農村雖然不至再有迫切的衣食之憂,但依然令人擔心,農業靠天吃飯,這是不會變的。對于古代人,霖雨影響的首先是生存,糧食總是不夠,房屋多不牢固,且常有屋漏,對此杜甫深感苦楚,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他寫道:“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躺在又濕又冷的床上,這樣的夜晚該有多難熬,恐非今人所能想象。在那首詩裡,孩子也不堪忍受,嫌被子太冷太硬,胡亂踢被子發脾氣,令慈父杜甫心疼:“嬌兒惡卧踏裡裂”。
一場秋雨一場寒。“雨聲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厚土何時幹?”天地無情,以萬物為刍狗。雨什麼時候才停?杜甫仰問蒼天。我們可以替蒼天作答:時候到了,自然會停。
泥污是從前農村下雨時很難忍受的,有雨鞋要好些,大多數人都沒有雨鞋,下雨就哪兒也不能去,房檐下的台階也水浸得泥濕。特别因為這一點,那時我們都很羨慕用磚鋪地的人家,描述誰家如何财東,就說“前後不沾泥”。後來幾乎家家蓋了樓房,房間地面鋪瓷磚,院子、台階一概用水泥打了,門口甚至養豬的後院,也都打成水泥地,下雨再也不怕泥了。
寒冷和饑餓是杜甫一生中最深刻的體驗,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普遍的體驗。前不久在電話中,母親提起一件小事,說她念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回家看望她獨居的爹,她爹從瓦甕裡端出一碗白面粉,是攢了好幾個月才攢出來的,給她烙了一張餅。母親舍不得吃,留着帶去給她的養母也是姑母,她的養母也舍不得吃,又拿到集上給賣瓜的小夥吃,那小夥兩年後成了我的父親。
9月18日·周末讀詩見面會
讓古詩幫助我們活在當下
“周末讀詩”專欄分享會
當我們讀詩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聽文字的聲音,想文字的意思,感受内在的音樂美?
一首好詩,有無窮無盡的時空,李白的《春思》,是兩個時空的對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來自未來的回憶……
讀詩,回憶,聯想,踏上一段想象之旅……
9月18日北京圖書市集沙龍現場,新京報·書評周刊《周末讀詩》專欄作者三書與詩人巴啞啞對談,帶你走進一場穿越平行時空的詩歌體驗之旅。活動現場将與你讨論:詞對你意味着什麼?我們如何從能量上感受一首詩?古詩與現代詩如何“和而不同”?古詩如何活在當下,以先鋒的姿态,重新激活經典,賦予古詩新生……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 安也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