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的動物的一生就是在為吃喝、繁衍而奮鬥,生物最基本的行為就是趨利避害、繁衍,不能自主做到這些事情的物質團都不能被稱為生物,病毒就是這樣特殊的物質團,至今在生物學分類上病毒尚無法分清楚病毒到底是生物還是非生物。
動物區别于植物的特征就是無法自身合成必須的有機物,必須通過捕食的方式吃自然界已存的有機物體,也就是無非以植物或者動物為食物。所以動物的一生都得尋求食物,為了生存也可以做很多的嘗試,所以生物的食物習性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吃飽能吃好是最主要的。對動物而言最好的食物大概就是肉食,動物本身就是動物,當然和動物的物質組成更為相似。
食物轉變比較明顯的動物包括熊貓,它們在800萬年前是食肉動物,可是由于環境的劇變熊貓遷徙到了食物較為稀少的四川甘肅一帶的竹林,好在熊類本身基本都是雜食動物,缺吃少喝的時候也會吃漿果。熊貓就找到了竹子這種替代食材,不過代價是醒着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都需要覓食,對竹子竹筍的消化效率也就10%左右,竹子大部分原樣就被排洩了。
而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恐怖的現象,在印度洋塞舌爾群島中弗雷格特私人島生活着一種巨龜,它們本身是吃素的,沒事就在島上尋找些植被吃。可是最近人們卻發現,這種吃素的烏龜開始吃肉了,它們兇狠地咬死海鳥并吞食,食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肯定是很明顯的轉變,吃素和吃肉的效果完全不同,适應吃素和吃肉的動物消化系統也不同。
一時半會從食草轉化為食肉并不容易,生物的腸胃并不是很适宜,吃草動物的大腸更發達,大腸肌肉強壯,可以磨碎食物,而蛋白等食物主要在小腸吸收。相對而言,食草動物轉化為食肉動物較為容易,食草動物的腸道長度遠遠超過食肉動物,狗被稱為直腸子就是因為它們大腸不發達,主要吃澱粉、脂肪、蛋白類食物。不過膽囊等和脂肪消化關系密切的器官功能較差,在消化脂肪方面稍微差一些。
不過食草動物開始吃肉比食肉動物突然吃草要更容易适應,在自然界環境劇變的時代背景下,已經有不少的動物食物習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科學家追蹤研究顯示,如今的河馬吃肉就越來越多,它們原本也是雜食動物,可是吃肉沒有如今這麼兇猛。它們曾經有時候就是順嘴吃一些肉食,現在有時候也會主動的捕獵。
烏龜開始吃素是一種不大好的信号,可能意味着在它們居住的環境中食物出現了短缺,饑餓的烏龜就隻能嘗試它們從沒有吃過的食物。而這樣的行為明顯是主動的,因為觀測發現這種巨龜和海鳥的互動持續了長達 7 分鐘時間。它們顯然是主動地捕獵這種海鳥,纏鬥時間那麼久是因為烏龜這種生物的爬行速度等實在緩慢,從食草到食肉的轉變很艱難,畢竟植物不會動,有嘴就可以吃到。
如今的地球環境正處于一個較為激烈變動的時代,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球正在不斷地升溫,這導緻海平面的高度增加,相對而言陸地的面積有所縮減。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之下,極端天氣越來越常見,海平面的上升也導緻海水更多地侵蝕海島的土地,導緻土地中的鹽分增加,影響到了植物的生長,自然也影響到靠植物生存的動物生存,這樣的情況下不探索新的食物是不行的。
雖然這隻是很小的一個事件,在動物界也可能時常發生,人類沒有注意到還罷了,注意到了就會知道這是現如今環境持續變化的一個例證。這種烏龜本身是不适應捕獵的,現在卻開始笨拙地捕捉海鳥,說明它們真是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