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描寫嶽陽樓記?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位于湖南省的嶽陽市西門城頭,建于公元220年前後,當時正是三國時期,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杜甫描寫嶽陽樓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杜甫描寫嶽陽樓記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
嶽陽樓位于湖南省的嶽陽市西門城頭,建于公元220年前後,當時正是三國時期。
相傳嶽陽樓的前身是東吳大将魯肅的閱軍樓,魯肅在周瑜去世後,繼任大都督。他站在城樓閱兵,檢閱水軍,這個場景,如果拍成電視劇,應該是一個很宏大的場面。後來,大家叫這座城樓為巴陵城樓。
盛唐時期,巴陵城改名嶽陽城,所以這個樓也被稱作嶽陽樓了,站在嶽陽樓上可以欣賞大氣的洞庭湖風光。連李白都折腰心醉: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不過,現在我們看到的嶽陽樓,是當地政府在1983年重建的。
很多偉大的文學家或詩人都寫過關于嶽陽樓的作品。最著名的要數北宋的文學家、軍事家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第一句話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裡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名句。
不過這是宋代的事情了。
在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曾登上嶽陽樓,也都寫過關于嶽陽樓的詩,本文介紹的是杜甫的一首《登嶽陽樓》。
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李白的詩非常浪漫,杜甫的詩則非常注重寫實,李白和杜甫二人被後世合稱“李杜”,後來韓愈評價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那意思就是說李白和杜甫寫的詩文,特别好,像萬丈長的光焰一樣。
《登嶽陽樓》(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出生于712年,比李白小11歲。這首詩大概寫于公元768年,此時杜甫已經57歲了,體弱多病,漂泊不定。其實杜甫59歲就去世了,所以這篇詩作寫于他去世前兩年。
前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洞庭水就是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其實很早以前,洞庭湖很大,寬闊無邊,古代人來形容它,往往叫它“八百裡洞庭”,本來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坐第一把交椅的,可惜後來因各種原因,它不斷的縮小,以至于現在是第二名了,已經“不做大哥好多年”。
杜甫說早就聽到了洞庭湖的盛名,今天“我”終于登上了嶽陽樓。話說的非常的直白,說明了杜甫對嶽陽樓向往已久,早就想來一睹它的風采。
經過了國家的戰亂,唐王朝的興衰,如今,飽嘗生活艱辛的杜甫帶着滿懷的愁緒來到了洞庭湖畔的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非常的出名,寫得很大氣。“吳楚東南坼”中的吳楚,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和楚國,位于我國的東南一帶,吳國在洞庭湖東,楚國在洞庭湖西。
這兩句寫洞庭水,但是沒有用一個“水”字,就寫出了洞庭湖水茫茫一片、無邊無際的宏闊,從這裡也看得出來,杜甫他真的是高手啊。
想象一下杜甫看到的這個景象:洞庭湖的水,茫茫一片,吳地被擠向了遠遠的東方,楚地則被擠向了西南方,好像是洞庭水,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國和楚國給分成兩塊了。杜甫站在嶽陽樓上,四面都是無邊的洞庭水,感覺天地萬物日日夜夜漂浮在洞庭水上。
接下來說“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話一下子就從浩瀚的洞庭湖回到了湖上的一條孤舟上。估計杜甫看到這葉小舟,一下子就想到了孤獨的自己——漂泊無依、不知何處是歸程。
當時唐王朝經曆了“安史之亂”,又不斷的受到外族侵略,正在經曆苦難。“親朋無一字”這句中的“字”,是“信”的意思,親朋好友個個都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仿佛一葉孤舟四處漂泊。為什麼音信全無?最大的原因或許就是戰亂,通信困難,就像杜甫在《春望》中所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樣。
最後兩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裡的“戎馬”就是指戰争。關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北方那些關卡。“關山北”也是指打仗的地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入侵讓大唐的日子雪上加霜。杜甫倚着欄杆,向北眺望,雖然隔着道道關卡,看不到長安,更看不到戰火,但是心中卻在牽挂着邊疆,牽挂着長安,想到人民在戰争中遭受的苦難,不禁老淚縱橫。
杜甫站在嶽陽樓上,憑窗遠望,心系國家的偉大形象,以及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也使得嶽陽樓具有不同的人文内涵。
除了美麗的洞庭湖和人文因素,嶽陽樓還有它本身的特點,據考證,嶽陽樓是中國僅存的盔頂結構的古建築,也就是說,它的樓頂特别像古代将軍的頭盔,對比其他樓,可是沒有這樣的,嶽陽樓赢在它設計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