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詩詞創作成就比唐宋遜色不少,沒出現李白、杜甫、蘇東坡這樣劃時代的文學巨匠。但明朝的小說創作卻熠熠生輝,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都是在明朝創作的,《金瓶梅》也出現在明朝。可以說,明朝的小說創作開辟了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在開辟這個新階段的過程中,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做出了重要貢獻,施耐庵創作了《水浒傳》,羅貫中創作了《三國演義》,并參與了《水浒傳》書稿的整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出生于江蘇興化,相傳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後人,學問深厚,與劉伯溫是元朝的同年進士,因看不慣元末官場的黑暗,棄官回鄉,後到杭州設館收徒為業。張士誠起事後,施耐庵曾為其效力,因張士誠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施耐庵失望離去,帶着家人遷居江蘇興化的白駒場,潛心創作《水浒傳》。明朝建立後,為了避免朝廷征召,他又遷到淮安隐居,最後染病而亡,終年75歲。
施耐庵
羅貫中也是元末明初人,比施耐庵小30多歲,出生于山西太原(他的籍貫有10種不同說法),從小喜歡看小說和雜劇,也喜歡創作。那時江南一帶是小說、雜劇藝術的天堂,羅貫中就渡江南下,到了杭州從事小說和雜劇創作。張士誠起義後,羅貫中當過他的幕僚,因看不慣張的為人,羅貫中憤而離去,回到山西太原,不久又回到杭州,開始創作《三國志演義》。
羅貫中
羅貫中完成《三國志演義》的創作後,為了紀念已經去世的老師施耐庵,決定加工、增補老師創作的《水浒傳》,并大體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成書。羅貫中因為跟随過張士誠,失去了在明朝為官的機會,便把滿腔熱情全部傾注到文學創作上,陸續撰寫了《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系列曆史演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典小說之王。
那麼施耐庵與羅貫中是何時有了交集呢?筆者查了一些資料,沒有找到确切記載,但根據兩人的經曆和年齡差,筆者認為可能是在施耐庵到杭州設館教學的時候。施耐庵是進士出身,不是隻會寫小說,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年輕的羅貫中應該對他很仰慕,于是拜在了他的門下。筆者認為,施耐庵主要是教羅貫中學問,而不是教他怎麼寫小說,畢竟小說創作也不是輕易能教出來的。
羅貫中雕像
施耐庵是羅貫中的老師的說法,有少數資料可以佐證。明代王道生寫的《施耐庵墓志》中說:“(施耐庵)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校對,以正亥魚,其得力于羅貫中者為尤多。”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一書中曾談到《水浒傳》的創作源頭,他說“施耐庵得到了宋朝大臣張叔夜提審賊寇的招供記錄,知道了這108個人的造反經曆,把他們的經曆加以潤色修飾寫成了此書。他的學生羅本(羅貫中)也仿效此書創作了《三國志演義》。”
《水浒傳》劇照
由于元代統治者對文人的輕慢,對小說、雜劇作者的漠視,施耐庵、羅貫中等人的生平資料較為有限,現在找到的一些資料,缺漏很多,記述不夠詳盡,而且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使人難以得到确切的結論。現在有不少學者不認同施耐庵與羅貫中的師徒關系,更有學者提出了“施耐庵本不存在,是羅貫中托名”的說法。
《三國演義》劇照
這些學者認為《水浒傳》在明初是禁書,不可能實名出版,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相對多一點,而施耐庵的資料卻很難查到,羅貫中很有可能托名出版。《水浒傳》的明代早期版本有不少羅貫中單獨署名的,後期版本中才出現了施耐庵與羅貫中的聯合署名。“施耐庵”用山東口音正着讀就是“實乃俺”,倒着讀就是“俺乃是”,那麼聯合署名“施耐庵 羅貫中”的潛台詞很可能就是“實乃俺羅貫中”或“俺乃是羅貫中”。
《三國演義》之赤壁之戰
以上說法聽着挺有道理,畢竟隻是聯想和推測,缺少有關史料的佐證。但無論施耐庵、羅貫中是師徒,還是素不相識,抑或是同一個人,都無損于《三國演義》《水浒傳》的偉大藝術成就。假使那時有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應該會花落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