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播種注意事項
适播期下限播種有利于培育壯苗安全越冬,減輕病蟲危害,降低冬春旺長凍害和後期倒伏早衰風險。
科學研究和生産實踐證明,冬性、半冬性小麥品種的适宜播期分别為日平均氣溫16~18℃和14~16℃,進入越冬期達到壯苗标準分别為主莖葉齡6葉和6葉1心,約需0℃以上積溫為570~645℃,冬前主莖葉齡不低于3片葉是晚播小麥安全越冬的基本要求,适期晚播進入越冬期至少需要0℃以上積溫400℃以上。預報今年秋冬極有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态,強調适期偏晚播種更安全、更科學。
2022年小麥播種時間:
豫北地區:半冬性品種适播期10月5~13日;晚播建議不超過10月20日;豫中東地區:半冬性品種适播期10月13~18日,晚播可延至20~25日;弱春性品種适播期10月18~23日;晚播建議不超過10月30日。豫南地區适播期半冬性品種10月15~23日;弱春性品種為10月20日~10月底。晚播建議不超過11月上旬。
專家提醒:冬小麥播種要特别重視的幾個問題!
如何預防小麥根莖病害?
近年來因氣候變暖、推廣品種抗性差、耕作整地粗放、播期播量不合理,特别是兩季作物稭稈連年還田菌源積累、過量施用化肥導緻土壤生态環境惡化、機械跨區作業遠距離傳播,以及農戶播種未拌種或未包衣的種子,無人機防控病害時用水量小、噴不到莖基部等種植制度和耕作方式變化,小麥莖基腐病在主産麥區呈逐年快速加重趨勢,已成為主要病害之一,對小麥生産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根莖病害症狀相似,常混合發生,隐蔽侵染,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群衆對其認知少,主動防控意識差,且習慣“重治輕防”“重治蟲輕發病”,往往贻誤最佳防控時機,造成成本高防效差,導緻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孢囊線蟲病等土傳種傳根莖病害呈逐年加重發生趨勢,對小麥綠色安全高效生産構成了潛在嚴重威脅。
播種期要切實抓好以莖基腐病為重點的播前小麥根莖病害防控。播前種子藥劑處理,是壓低病蟲基數,實現農藥減量和小麥綠色安全、提質增效的一項重要措施。
據調查,小麥莖基腐病發病麥田可減産損失為20%左右,發病嚴重地塊損失可達60%以上,甚至絕收,且病菌侵染穗部造成的穗腐病,可産生嘔吐毒素、玉米赤黴烯酮等真菌毒素,導緻小麥質量下降、品質變差。
采取措施:一拌一噴:
“一拌”:播種前,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氰烯菌酯等高效低毒農藥進行拌種或包衣;
“一噴”:在返青至拔節期,選用針對性藥劑,最好采用背負式人工噴霧或自走式施藥器械,并注意調低噴頭高度和方向,适當加大用水量,對準小麥莖基部進行噴霧防控。
如何防除好多花黑麥草?
自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牧草或草坪品種引進我國以來,由于其繁殖系數高(一般分蘖6-10個,多的可達30-40個分蘖,每個分蘖可産生幾十粒種子,繁殖能力十分驚人;每穗可産種子300-1000粒)、産生抗藥性快(精噁唑禾草靈已失去抗性)、防除難度大,很快成為危害最重的麥田惡性雜草之一。據調查,每平方米多花黑麥草57-127株, 分蘖10個左右, 可造成小麥減産50%以上。
近年來多花黑麥草在我省駐馬店、信陽、南陽、周口、商丘、平頂山等地發生蔓延速度很快、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應引起高度重視。據調查,多花黑麥草發生嚴重麥田可造成小麥減産50%以上,甚至絕收。
采取措施:防除多花黑麥草技術
防控多花黑麥草除采用播前誘殺(秋作物收獲後先滅茬、淺旋耕,墒情合适時誘發多花黑麥草,2周後旋耕對多花黑麥草有70%左右防效)、人工拔除和與油菜、蠶豆等闊葉作物輪作等措施外,藥劑防除最有效辦法就是“一封一噴”。
“一封”:小麥播後苗前,如有降雨或澆水,每畝用20-30克的 40%砜吡草唑 30-40克41%氟噻草胺,或60-80克5%唑啉草酯 60-80克33%氟噻·吡酰·呋懸浮劑噴施進行封閉除草;封閉除草對土壤墒情和整地質量,特别是地面平整度要求很高,否則效果不好。
“一噴”:冬前小麥2-3葉期趁降雨或澆水,每畝用60-80克5%唑啉草酯 20-30克40%砜吡草唑,或60-80克5%唑啉草酯 60-80克33%氟噻·吡酰·呋懸浮劑,或在小麥分蘖期每畝用80-120克5%唑啉草酯 30-40克甲基二磺隆/畝,或80-120克5%唑啉草酯 12克7.5%啶磺草胺進行防除。冬前雜草未出齊,應注意噴藥前後溫度變化,以免受低溫影響而産生藥害或降低防效。
文章來自: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黃淮南部高産栽培崗位科學家王永華 博士/研究員 中原農資寶典整理,轉載标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