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防辦”是幹啥的,你知道嗎?
負責推進落實全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僅有8個全職人員,無正式編制卻意義重大
“我們要主動應急,不能停留在人工排查的基礎上,任務非常艱巨。”9月11日,深圳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培訓會上,劉永根嚴肅地說。他身為主任,任職的單位卻有個市民并不熟悉的名字——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地防辦”。這個部門成立剛滿一年,卻鮮少見諸報端,甚至連114查号台都找不到号碼。隻有8個全職人員的臨時機構每天所做的事情卻意義重大。記者在會上獲悉,深圳将花重金購買用于探測道路地陷隐患的車載雷達系統。
地陷頻頻3個月建機構
劉永根是地防辦主任,也是政府返聘人員。61歲的他本該退休含饴弄孫,卻臨危受命到地防辦做了“臨時一把手”。當時,是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呂銳鋒點名,請已退休的劉永根出任地防辦的牽頭人。而劉永根原是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巡視員,早前任副局長:“當時覺得責任太重大,不一定能做好,可以試半年。”
劉永根“一不小心就幹了一年”的地防辦,其實也是個臨時機構。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曾讓深圳人引以為豪的“深圳速度”開始敲響警鐘。2013年深圳共發生了地面坍塌事故200多起,其中2013年5月的一起地面塌陷事故導緻5人遇難。現實加快了深圳“治陷”的腳步。2013年9月,地防辦成立,從提出、調研到成立領導小組不過3個月時間,治陷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這個臨時機構一直保持低調,即使114查号平台都查不出它的聯系方式。
據介紹,地防辦雖然成立一年,目前仍是一個沒有正式人員編制和機構代碼,也沒有應急車輛的臨時機構,隻能借用市應急辦的辦公室辦公,目前隻有8個全職工作人員,主要是來自市規土委、市地質局和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等部門的地質專業人士。龔淑雲博士是從市地質局借調來負責日常工作的地質專家。在她看來,一個城市的地陷頻發,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需要一個常态機構的長期協調,地防辦亟待“轉正”。
“我們做的事人命關天”
“治陷工作必須得到重視,否則深圳的今天将是其他城市的明天。”地防辦主任劉永根在昨日的深圳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培訓會上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任務非常艱巨。”
他認為,目前的治陷工作不能再停留在人工排查隐患的基礎上,而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将隐患提前“揪”出來。“9月份之後,深圳的汛期也基本結束,這是我們開展地面坍塌防治工作的最好時期。”
今年7月,劉永根帶隊到北京、大連等城市調研當地的地陷治理經驗。“這些城市開展地陷治理工作都比深圳早。尤其是北京,地陷治理工作由一個單位統一主管,一旦發生事故就不會發生部門推诿扯皮的情況。”他認為,除了引進先進的地陷隐患探測設備,治理工作還應明确責任。
“我們在做一件人命關天的事。”劉永根強調自己的工作“責任重大”。事實上,每次深圳暴雨引發地陷災情,這位61歲的老人總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看他每次最快趕到現場,我們都不好意思偷懶了。”地防辦一名工作人員開玩笑說。
全市排查隐患需合作
成立地防辦後,全市地陷體檢全面啟動,迄今共完成6300多公裡道路、184個深基坑、90條暗渠化河道、2731公裡排水管渠的地面坍塌隐患排查工作,共發現隐患1224處,基本完成全面體檢工作。
但劉永根說,由于有些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地陷防治項目進度滞後。因為地面坍塌防治涉及部門多、情況複雜,流程不夠簡化、經費安排滞後,任何一環不給力,都會導緻防治工作進度緩慢。
排查地陷隐患
将高價購車載雷達
比起“地防辦”這一官方稱謂,“地陷辦”的俗稱更廣為人知,有網友戲稱這個機構是“補丁辦”、“填坑辦”。對此,劉永根表示,怎樣稱呼都沒有關系,關鍵是要做實事,在應急事件面前,要明确職能部門分工,不給職能單位推诿的機會。而平時,他們負責推進、落實全市排查隐患,組織力量編制三年及年度的項目規劃,簡稱“分工”、“分錢”。
2014年2月24日,北環大道轉銅鼓路輔道地陷了一個大洞,有“的士”前輪斷軸,造成的士司機輕傷。當天上午,劉永根和幾位部下趕到現場,檢測後發現地陷原因是排水箱涵發生破裂。由于其上面還架了一條燃氣管,使得應急處置方案更為複雜。他們就近在一家公司開了現場協調會。
龔淑雲博士回憶說,當時協調會開得火熱,水務集團、燃氣集團、南山區地防辦、街道辦等部門負責人都來了。水務集團提出兩個應急處置方案,當場被燃氣集團駁回一個。考量了地下多種管道的綜合安全,劉永根當場拍闆決定了一種最佳應急處置方案,并很快明确水務集團負責主要搶險、燃氣集團派人現場監測燃氣管道和保障安全,南山區地防辦和轄區街道辦負責監督和協調。
記者事後采訪水務集團時了解到,相關負責人現場确定自己單位就是坍陷的主要負責單位,但如果不是地防辦那麼快速地開協調會,擱在以往,如果地下空洞附近涉及其他管線時,往往要等各單位來認領,然後一個個去協調,這通常會極大地拖延最佳應急處置的時間。
2014年印發的《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項目及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深圳的地陷治理工作帶來了資金保障。《暫行辦法》提出“市政府暫在近三年安排市級應急預防資金和隐患治理資金24億元”,三年24億元,是市政府首次給出重金治理地陷,那麼如何用好這24億?
龔淑雲透露,如果按照一年8億元的項目資金,今年才落實了4億元左右,其中,四聯河被覆蓋段地面坍塌及綜合治理工程占了2.9億元,對此,劉永根表示各區要向龍崗區學習,盡快排查隐患、制定治理方案,再向市政府拿錢,目前此項工程總承包招标工作已完成,監理标正在招标中,很快便可施工。
目前全市的地陷排查主要通過人工,但人工排查往往具有局限性。今年7月,地防辦工作人員特地到北京和大連調研先進的地陷坍塌防治經驗,确定了車載雷達能有效地探測地下空洞和異常。
回深圳後,地防辦向市政府提交了購買車載雷達的方案,市政府已同意首批購買兩部車載雷達,平均每部500萬元左右,資金就來自去年市政府批複的24億元整治地陷專項資金。
龔淑雲說,車載雷達用于市政道路的探測,一般能探測出地下3米-5米内的空洞或異常。
深圳地陷 9大黑手
1、暗渠化河道滲漏或破裂
一些原鎮、村建設标準偏低,工程質量較差,缺乏維護管理容易發生滲漏或破裂,水流帶走泥土造成地下空洞,易導緻嚴重的地陷。 2、給排水管道滲漏或破裂
深圳給排水管道(含排水箱涵)建設情況複雜,部分管道建設标準低、施工質量差,造成管道滲漏或破裂掏空泥土,形成地下空洞引發地陷。
3、地下隧道施工
深圳地下隧道工程分布範圍廣、埋設較深,施工作業易擾動岩土體,還易損壞地下管網,管道滲漏或破裂形成空洞而引發地陷。
地鐵和建築基坑開挖
4、深基坑施工
地鐵和建築的深基坑開挖,大部分位于城市建成區,周邊建築密集、緊鄰市政道路及管線,一旦基坑受到破壞将引發地陷。
5、不合理抽排地下水
地下隧道、深基坑等地下工程建設,由于抽排地下水,易造成上部土體沉降,損壞地下管網形成空洞而地陷。
6、填海軟土沉降
填海區土體較軟,壓縮沉降易引起地面變形,損壞地下管網形成空洞,引發地陷。
7、工程質量問題
部分城市建築工程、市政工程的基礎處理、回填施工等工程質量問題,也是引起地陷的原因。
8、其他不合理使用
道路、暗渠化河道等設施的長期超負荷、不合理使用,導緻地面下陷渠道受損,從而引發地陷。
9、岩溶塌陷
龍崗區、坪山新區、大鵬新區有岩溶分布,岩溶分布區的溶洞或土洞,在季節變化引起水位升降等自然因素、抽取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等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頂部土層失穩産生塌落或沉陷而地陷。
數字
福田區29起
羅湖區30起
鹽田區6起
南山區25起
寶安區21起
龍崗區21起
坪山新區6起
光明新區3起
龍華新區57起
大鵬新區5起
2013年,深圳市共發生地面坍塌事故(含隐患)200餘起。
2014年截至8月底,深圳市共發生地面坍塌事故(含隐患)200餘起,導緻3人受輕微傷,事故均為一般級。
你不可不知的地陷6大征兆
地陷來了,要盡快遠離坍塌危險區域。避險要訣是人繞行、車繞道、不要湊熱鬧!受傷了也要慢慢挪,挪到安全地帶再求救,不知道找什麼單位就撥110報警。
但所有的事後補救,都不如防範于未然!别以為地是突然塌的,坍塌之前總有征兆,為了安全請留心!避險、自救、救人關鍵靠自己,如果地陷前兆舉報确鑿,政府還會給市民一定的現金獎勵。以下是你不可不知的6種地陷前兆:
①
1、地面裂縫
環狀?放射狀?平行交錯狀?管他啥形狀的裂縫,有縫兒的地能正常嗎?
②
2、地面積水
如果地面下凹或無故積水,地底下說不定就是空的!
③
3、建築變形
牆腳開裂、牆體傾斜,還不找人來診斷危險源?不管房屋質量怎麼樣,地下根基正常才能安全住人呐!
④
4、有空洞聲
“咚咚咚”,人踩過或車輛駛過時竟然聽得到地下空洞聲,你說這地能放心嗎?
⑤
5、管線滲漏
地面無故冒水或滲水,難道你不奇怪嗎?燃氣等氣體滲漏,也可能引起地陷哦。
6、水位驟變
原來的水怎麼沒了?如果水井、溝渠、池塘、檢測孔的水位時高時低,或者水突然變渾濁,你就該留心了。水土流失有時就是地陷的起因。
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