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名著專題怎麼複習?中考語文常考出師表複習,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考語文名著專題怎麼複習?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考語文名著專題怎麼複習
中考語文常考出師表複習
夯實基礎鞏固知識
預習自測
1.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的字注音。
中道崩cú(殂) 裨補阙漏(bì)
陟罰臧否(zhì)行陣和睦(háng)
攘除奸兇(rǎnɡ)不xiè(懈)于内
益州疲bì(弊)咨诹善道(zōu)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 發揚,擴展
(2)引喻失義義: 道理
(3)此皆良實良實:忠良誠實的人
(4)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拔: 選拔
(5)必能裨補阙漏阙: 缺失
(6)由是感激感激: 感奮激發
(7)遂許先帝以驅馳驅馳: 奔走效勞
(8)夙夜憂歎夙夜: 早晚,日日
夜夜
(9)庶竭驽鈍驽鈍:比喻才能平庸
(10)攘除奸兇攘除: 排除,鏟除
(11)斟酌損益損: 減少
益: 增加
(12)責攸之、祎、允等之慢慢: 怠慢,疏忽
(13)以咨诹善道诹: 詢問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注意體會其與今義的區别。
(1)誠宜開張聖聽
擴大
(2)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
感到痛心、遺憾
(3)先帝不以臣卑鄙
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4)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感奮激發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确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
(2)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陛下)确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發揚有志之士的氣節。
(3)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對于他們的晉升、處罰,贊揚、批評,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4)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
(6)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
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詢問(治國的)好方法,識别和采納正直的進言。
5.根據要求填空。
(1)《諸葛亮集》中有這樣一句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 陟罰臧否 , 不宜異同 ”一緻。
(2)文中揭示西漢興隆原因的句子是“ 親賢臣 , 遠小人 ”。
(3)文中表現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亂世 , 不求聞達于諸侯 ”。
(4)文中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敗軍之際 , 奉命于危難之間 ”。
6.下列對課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B)
A.在執法方面,諸葛亮主張懲罰“作奸犯科者”,獎賞“為忠善者”。
B.作者列舉宮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誠,希望後主廣開言路。
C.文章提及先帝“痛恨于桓、靈”,意在勸勉後主親賢遠佞,使漢室興隆。
D.作者在文中叙寫個人經曆,是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效忠劉氏父子的心願。
【解析】作者列舉宮中府中的事例,是為了勸勉後主賞罰嚴明。
7.理解課文内容,回答問題。
(1)文章起筆即從蜀國的不利因素談起,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告誡後主形勢危急,應修明内政,為後文提出的三點建議做鋪墊。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勉勵後主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業,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3)《出師表》一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決心?
主要表達了作者想要報答先帝的深厚恩德和效忠劉備父子的真摯情感以及“北定中原”“興複漢室”(或:成霸業,興漢室)的決心。
基礎運用
8.學完本課後,你所在班級舉行了以“走近諸葛亮”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相關任務。
(1)【對聯續寫】請根據下面提供的有關諸葛亮的事迹,續寫下聯。
他忠心耿耿,為報知遇恩,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巧布八陣圖,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
上聯:忠肝義膽,關雲長華容義釋曹孟德
下聯: 鞠躬盡瘁,諸葛亮蜀中誠報劉豫州
(2)【觀點争鳴】諸葛亮為了表達對劉氏父子的無限忠誠,以身許國。有的同學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因為後主劉禅實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對象。對此你怎麼看?
示例:我認為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諸葛亮在輔佐劉氏父子的同時,也是在實現自己興複漢室、統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輔佐的後主劉禅雖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徹底的昏君,蜀漢政權也沒有被人民所抛棄。
(3)【精神接力】諸葛亮為興複漢室、統一中原而鞠躬盡瘁,無私奉獻,堪稱大英雄。請你向同學推薦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示例:嶽飛。國難當頭,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撐起半壁江山,以精忠報國構建起不敗神話。铮铮鐵骨,浩然正氣,赢得一世英名、萬世傳頌——“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閱讀探究拓展延伸
課内精讀
(貴州遵義中考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由是感激 由: 因為
(2)北定中原北: 向北
(3)庶竭驽鈍竭: 用盡(竭盡)
(4)察納雅言納: 采納,接受
(5)臣不勝受恩感激勝: 經得住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隻求能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
11.請結合選文内容,試着分析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忠于職守,嚴于律己,做事謹慎,知恩圖報。
12.選文中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對當今社會有哪些現實意義?
示例:當今社會的進步依然需要廣開言路,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能辦好事情;需要嚴明法紀,賞罰分明,才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在選拔任用人才上,應任用有識之士,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答出兩個方面即可)
拓展閱讀
(湖南張家界中考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④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鎮國家,撫百姓,吾不如蕭何;連⑥百萬之軍,戰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漢高祖劉邦。②高起:高祖的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這裡指劉邦的部屬。⑤子房:西漢謀士張良。⑥連:率領。
13.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遺: 給予
(2)悉以咨之悉: 全部,都
(3)曉暢軍事曉: 通曉,知曉
(4)戰勝而不予人功予: 給予
(5)鎮國家,撫百姓鎮: 鎮守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
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2)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雖然有謀臣範增卻不能夠重用,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15.下面對【甲】【乙】兩個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C)
A.【甲】文中諸葛亮兩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劉禅謹記先帝遺志,謹遵先帝安排,言辭懇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馬遷通過對話描寫,将漢高祖取勝與項羽失敗進行對比,刻畫了漢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諸葛亮向劉禅舉薦郭攸之、費祎、董允等管理“營中”之事,向寵管理“宮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細緻周到。
D.【乙】文中漢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夠很清晰地認識到張良、蕭何、韓信各自的長處,并讓他們各得其所。
【解析】應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管理“宮中”之事,向寵管理“營中”之事。
16.諸葛亮和漢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異同?
相同之處:①都重視人才;②都知人善任、用人所長。
不同之處:諸葛亮更強調品德的重要性,而漢高祖更看重才能。
【參考譯文】
【乙】漢高祖劉邦說:“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高起等人回答說:“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時,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與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而項羽妒忌有功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打了勝仗他不授功,攻占了土地也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劉邦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講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率兵百萬,戰必勝,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豪傑,我能夠任用他們。項羽雖然有謀臣範增卻不能夠重用,這就是他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