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的故事當中,諸葛亮可以說是為了匡扶漢室而費盡心機。在演義中,他可以說是忠于蜀漢,屢次建言獻策。先是幫助劉備征讨四方,占據了西蜀巴中之地。後來又北伐中原,留下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而一說到祁山,大家似乎都沒什麼印象,好像這個地方隻是出現在了三國的故事當中。那麼今天就來看一看祁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首先先來看一看祁山的整體規模,祁山位于甘肅省禮縣境内,說實話算不得什麼名山大川。
相對比于青海西藏境内綿延數百公裡的險峻山脈,這僅僅有五十多華裡的祁山就像個大人面前的小孩。畢竟要知道,五十華裡,大概相當于二十五公裡。按照古人的行軍速度也就是半天左右就能越過去的一個地方。單看山脈規模,這祁山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畢竟就僅僅是一個小山脈而已,可就是這麼一條長不過幾十千米的小山脈,卻是在三國乃至于中國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這與祁山的重要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想要了解祁山,最好先去了解一下三國當時的情況。
其次就來看一看三國時期的戰争形式。
衆所周知,劉備所在的西蜀勢力一直都以匡扶漢室為自己的任務。但是與此同時,漢朝的皇帝卻是把握在曹魏勢力的手上。這個時候諸葛亮就提出來了那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東和孫權,北伐曹操”。而在這個時候,祁山獨特的軍事戰略地位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突出。
祁山隴右東接秦川,依絲路古道、渭河一線相通。而直接連通着蜀漢與曹魏之間的交通要道其實并不多,其一是自漢中到武都出兵,經過祁山道,然後取上邽,最後取街亭。這一線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威逼曹魏西北地區,主要是隴右地區。走這條線的目的毫無疑問走的就是蠶食魏國的主意,先在隴西站住腳,以此為跳闆一步步威逼魏國。
畢竟蜀國之所以北伐總是失敗,究其原因無非是兩個字:後勤。單看後人對于蜀道的描述就能窺見一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還唐朝時期的蜀道,尚且如此,三國時期可能還更加不如。從此來分析,數萬大軍出兵北伐,單單就是運糧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畢竟蜀道艱難險阻,運送速度緩慢,也就導緻了數次北伐的失敗。
其二,就是走箕谷道,兵發長安。但是這條路顯然就無法和祁山道相媲美,單看這個意圖攻打的地方,長安。就知道曹魏勢力的兵馬定然不會少,而事實來說,還是祁山道更合适。
最後再來看一看祁山的軍事地位。其實祁山作為據點來說其軍事地位并不重要,諸葛亮六出祁山其主要目的是走祁山道。這說起來就有點拗口了,但是祁山作為後勤的節點其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剛剛進入祁山地區,山勢較為平緩,有利于後勤辎重的運輸。而且山路較為合适,有利于軍隊行進。
别看武都到上邽,地圖上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多公裡,但是要知道蜀道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綿延。祁山道雖然相對于箕谷道要好一點,但是也是蜿蜒曲折,而這其中的艱難自然是不必多說。而祁山西北方向不遠處就是禮縣,這個地方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了。
因為漢水就從禮縣境内流淌而過,而大家都知道糧草除了依靠陸地運輸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水運。可以說禮縣境内漢水的出現,幫助西蜀軍隊解決了相當一部分的後勤問題。而這也就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險些就要成功,但是讓人可惜的是沒能守好街亭,功虧一篑。
其實,西蜀勢力醉心于北伐戰争。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民生負荷,可以說正史當中諸葛亮每一次北伐戰争。都是靠着西蜀百姓自己的錢财和性命搭起來的。單看劉備入川初期,益州人口尚且有着百萬人左右。而到了魏軍打下程度,戶籍當中登記的人口僅僅六十萬。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青壯死在了北伐戰争當中,而另一部分消失的百姓則是無法忍受賦稅,選擇到深山老林躲避。但是西蜀北伐勢在必行,畢竟其國力弱于北魏,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你是如何看待岐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不為人知的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