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可以稱得上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形式,鬥大個字不識一籮筐的人,一般都會用口口相傳的形式去傳播俗語,而文化人則為俗語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如果問哪一種文化最接地氣,恐怕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喊出俗語兩個字。相對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俗語的傳播方式更為廣泛,傳播速度和範圍也更加寬泛。
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早已經與老百姓的生活融為一體。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俗語都被人們玩壞了。
農村流傳一句“好吃不過餃子”,它的下句到底是什麼?人們的總結五花八門來,許多人都被帶偏了,學習一下防止鬧笑話。
第一、好吃不過餃子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俗語,說的是餃子是人間美味中的上品,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珍馐美馔,都不如餡料豐富、美味多汁的餃子好吃。
全國各地過年或過節的時候,都會将餃子作為節日食品擺上餐桌,餃子已經變成了飲食文化的代言詞。
早在1800多年前也就是漢朝時期,餃子就誕生了,并且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最香甜的美食記憶。無論是素餡、肉餡還是葷素搭配餡料的餃子,都各具風味、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據說餃子是由一種名為馄饨的食物演化而來,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曾記載了,有關餃子的做法、種類、味道。
時間到了清朝時期,才出現了逢年過節吃餃子的習俗,,“元旦子時,盛馔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過去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差,别說是吃餃子就算是吃上一頓饅頭和面條,都會讓一家人開心得像過年一樣。
後來随着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也越來越豐盛,但是中國人的餃子情節卻始終沒有褪色,并且已經成為了民俗食物中的佼佼者。
可以說在華夏兒女的心目中,餃子的寓意已經超出了食物的範疇,它更像是一種幸福生活的标志。
第二、舒服不如倒着
網絡上有關“好吃不如餃子”的下半句五花八門,熱度最高的就是“好玩不過嫂子”,這種具有戲虐性的言語,雖然流傳甚廣但卻上不了台面。
因為這句俗語說的是嫂子與小叔子之間的事情,由于叔嫂有避嫌的規矩,所以二人開玩笑是不合禮法的做法。
但實際上“舒服不如倒着“,才是正牌的下半句,當我真的面對上來解釋,對于人們而言最舒服的事情,莫過于閑來無事時躺在坑上休息。
生活在農村的幾個老百姓,可以說除了冬季之外其他三個季節,都要不停地忙碌才能填飽肚子,所以人們特别渴望能夠有休息的時間。
對于在地裡幹了一天農活的男人而言,最幸福的事情恐怕莫過于,回到家中就有熱乎的飯菜吃,能夠喝一口小酒就更美了。
吃完飯之後躺在炕上抽一袋煙,這種感覺給個神仙都不換,所以才有“舒服不如倒着“的說法。
但畢竟這種舒服的時光總是很短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讓很多農民的身心都無比疲憊。
所以在一年四季中,他們最盼望的就是冬天,因為在北方地區“冬閑”的時間比較長,并且還有“貓冬”的習俗,這樣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一段時間了。
可以說歲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群體而言,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土地裡刨食,可以說越勤奮日子就能過得越輕松。
這樣全家老少不僅可以填飽肚子,而且還可以有一些餘錢,經過經年累月的積累之後,也能夠成為小康之家。
當然大家都知道勤勞緻富的道理,那些每天都躺在炕上舒服的男人,他的家庭生活一定會非常貧窮。
沒事總是喜歡躺着的人,實際上就是好吃懶做的表現,這樣的人家又怎麼可能會過上好日子呢?所以勞逸結合才能更舒服。
結 語
俗語是窺探民間習俗文化的重要手段,因為俗語作為老百姓智慧的結晶,以及生活、思想、精神的重要體現,就像一部寫滿了古代生活的百科全書一樣,記錄着古代民間生活的一點一滴。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時代的風采,以及那個曆史階段的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