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年人的大腦定型了嗎?
小黃醫生講過這麼一件事兒。
有位中年腦腫瘤患者,手術前檢查發現,一個巨大的腫瘤長在他大腦的運動神經傳導束上。
如果手術中切除這個腫瘤,那麼大腦就不能操控四肢自由地運動。
說起來,運動神經傳導束有點像提線木偶的“提線”。
如果手術中切除這個腫瘤,勢必會損傷“木偶的提線”,必然導緻提線斷裂,偏身癱瘓。
但因為這是惡性腫瘤,隻有切除才能延長生命。患者本人也接受這樣的結果。
不出所料,手術後這位患者得了偏癱,半身不遂。
他問小黃醫生說:“黃醫生,我還有機會站起來嗎?”
小黃醫生安慰他說:“有機會的,隻要你好好做康複訓練,一定有機會重新走路。”
其實,說這話時,小黃醫生心裡也沒底,畢竟大腦的運動功能區和傳導束已經被切除大部分,他能不能恢複,誰也說不好。
但這位病患卻聽進去了,他變成了康複科最勤奮的。每天最早起床,第一個到康複訓練室去進行訓練。
時間一天天過去,他漸漸能下床了;
三個月後,他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半年以後,他竟連拐杖也扔了,能像正常人一樣地行走了。
小黃醫生也很驚訝,于是給他做了一個腦部的磁共振。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大腦中原來的神經傳導束雖已經沒有了,但竟然在旁邊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傳導束!
大腦自發地塑造了新的“提線”,所以又能行使運動功能了。
大腦根據環境的改變重新産生神經細胞或者神經連接,在專業上就叫作“大腦的可塑性”。
2
你對你的大腦,究竟了解多少?
大腦是一個重量僅僅占體重2%,卻消耗着身體20%能量的“大胃王”。
當我們睜着眼睛時,即使什麼都不做,大腦也仍在工作。
如果我們做出一些動作,比如走路、說話或者學習,大腦、小腦、腦幹都會被激活;
這部分被激活的區域可能超過全腦的40%;也就是說,大腦會“物盡其用”。
大腦是絕不允許任何功能閑置的。
當你把眼睛蒙住兩個小時以後,觸覺系統就會加強,部分視覺傳導通路會改成傳遞觸覺的通路。
同樣,盲人的觸覺和聽覺為何比一般人要強?
因為當視覺受損時,大腦中原本負責視覺的腦區會代替行使聽覺和觸覺的功能。
疲勞感本身是一種大腦現象。大腦的疲勞感比身體上的疲勞感來得更快。
大腦是由若幹互相抗衡的神經網絡組成的。每套網絡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做決策的時候,你大腦中的每個網絡都在發聲,你最後展現出來的行為,是你選擇了其中一種聲音的表現。
比如,在判斷要不要吃奶油蛋糕的時候,有的網絡想要攝入糖分和脂肪,會勸你吃;
另一些網絡則從你保持身材的長遠角度考慮而投反對票;
還有一些網絡甚至會建議你,如果明天要去健身房,你今天就可以吃蛋糕。
你的大腦就像一個神經元的議會,由互相競争的政黨組成,他們彼此争奪着對國家(你)的掌控權。
這些冷知識都來源于暢銷書《加油吧,大腦》。
本書作者黃翔結合醫學、心理學等研究成果,通過大量案例,告訴你如何用科學方法來保養大腦、增強記憶、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激發身心活力。
看這本書,你會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體驗,你會知道:
- 每天睡多少時間才夠?
- 如何吃才能讓自己更聰明?
- 如何從失眠中解脫出來?
- 不孕不育可能是大腦的問題;
- 合理利用大腦,可以變得更高效;
……
同時,書中也闡述了,大腦是如何幫助我們學習新東西的。
3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一開始會覺得很難,但是慢慢地會覺得越來越容易。
為什麼會有這種難易的感覺偏差呢?
因為大腦的神經重塑功能,在大腦裡通過改變神經細胞的連接,給你打開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
就好像你走在一片荊棘叢生的叢林裡,一開始無路可走,但是走得多了,路就被一條一條地開辟出來了。
“改路”是大腦神經重塑的關鍵。
學習的本質,并不是增加神經元細胞,而是增加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突觸。
學習就是大腦将自己的神經細胞進行了重新組合,把它們塑造成另外一種模式,從而讓人學會了一樣東西。
大腦在本質上是一個信息處理工具。信息處理最重要的就是傳遞和交流。
單個神經元并不會有任何作為。
一般來說,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越多,交流越活躍,大腦的功能就越強。
從這個邏輯上來說,突觸的數量決定了一個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
而且,這些神經連接會持續變換,即便到了60歲,如果你持續學習,它還會繼續發展。
不過,就像軟件可以卸載一樣,如果一項技能,你長期不訓練,一個知識已經10幾年沒有再使用過,那麼大腦中相關的神經連接就會慢慢減弱,直到完全消失。
——這個過程就叫作“忘記”。
對大腦來說,忘記是比記憶更重要的功能。記憶的敵人不是時間,而是其他記憶。
那如何提升記憶力呢?
4
如何增強記憶?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忘性比較大?
好像,看過的書總也記不住,做過的事情常常會忘記,和某人交談時提及的一些重要内容也不容易回想起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因為當一條信息進入大腦的時候,首先形成的是短期記憶——在大腦中僅僅形成了神經電傳導,卻沒有形成真正的神經連接。
這就好比,你在電腦上登錄微信,和人聊天;
如果你沒有在設置中勾選“保留聊天記錄”,那當你退出微信之後,剛才在電腦微信中出現的所有信息都會消失。
隻有在大腦皮質裡形成真正的神經連接(相當于保留聊天記錄的功能),才算把這個知識點刻入了大腦,形成了長期記憶。
信息在刻入大腦皮質前,必須先經過篩選和編碼,而執行這些步驟的關鍵部位就是大腦的海馬回。
海馬回位于大腦深部, 左右各一個,因為形狀酷似海馬,而榮幸地得了這個名字。
小黃醫生說,如果一個人的海馬回生病了或者受傷了,他的記憶力将嚴重下降;
不僅曾經的記憶可能丢失,而且新的記憶形成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增強記憶的方法就是善用海馬體。
《大腦的節奏》中說道:如果把大腦新皮質想象成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海馬回就是圖書管理員。
海馬回的任務是篩選有用的信息,将其儲存為長期記憶。
那海馬回是如何儲存記憶的?它傾向于記住哪些信息呢?
1、 海馬回判斷信息是否應該被記憶的标準,并不是按照你的意願來,而是審核這個信息是否有利于你的生存。
所以吃哪種有毒的蘑菇會死,比唐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更容易被記住。
2、海馬回的工作常常發生在你熟睡的時候。
還記得谷愛淩分享自己“每天睡夠10小時”的秘訣嗎?
睡眠是大腦海馬回工作的關鍵時機,是大腦整理信息/學習内容的最佳時刻。
如果不好好睡覺或者睡眠時間不足,白天輸入的大量信息得不到有效整理,這些信息就容易被大腦删除。
相反,好好睡覺有助于鞏固白天的記憶,通過海馬回在熟睡時的整理,可以把重要的、需要記憶的信息刻入大腦皮質,轉化為長期記憶,以便日後随時調用。
沒想到吧?睡覺竟然是學習和記憶的一部分。
那麼,
如何鍛煉海馬回、增強記憶力?
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如何利用大腦的運行機制讓自己變得更自律?
……
這些問題,《加油吧,大腦》這本書中都給出了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黃翔,有近20年臨床經驗、做過近7000例腦外科手術,是國内知名的醫學博士和腦外科醫生。
黃翔目前在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擔任主治醫師,是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及牛頓基金獲得者,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首屆上海科學技術協會“科學诠釋者”。
這本書非常有料,而且表達清晰、層層遞進、案例豐富,一讀起來就停不下來。
書中的表述簡單易懂、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相信我,你會忍不住一口氣把它讀完的。
5
人的智力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
一直以來,各種各樣的智力測試層出不窮,似乎緻力于通過智力的差距,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但是如今,腦科學已經發現,人與人之間在先天智力上差别并不大。
因為隻要是健康的大腦,他們的腦容量、腦構造都基本一緻,腦與腦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别。
因此,拉開智力差距的并不是先天因素,而更多的取決于後天。
神經細胞的數量,其實每個人先天都差不多;而神經細胞功能是否正常,取決于後天大腦攝入的營養和大腦的健康水平。
而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是否豐富,則取決于後天的學習廣度和思考深度,取決于後天的訓練和努力。
你學習得越廣、思考得越深、見過的風景越多、和他人之間思想碰撞得越激烈,神經細胞之間連接的複雜程度就越高,容易理解和記憶的東西就越多。
明白了大腦一生都具有重塑功能,你就會知道,大腦其實不斷在根據周圍的環境和條件改變着自己。
你所說的每一句話,看的每一場電影,和每一個人的接觸,其實都在不斷改變着你的大腦,塑造着一個不斷更新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