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考文言文應掌握的虛詞
中考文言文應掌握的虛詞
更新时间:2025-01-07 04:54:05

一、 之

01、作助詞用。主要用法有三種類型:

(1)相當于“的”,是定語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愛,陱後鮮有聞。③水陸草木之花。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例如: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3)起補足調音節和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詞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

例如:①具答之。②親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件事”、“那”、“那樣”等。

例如:①漁為甚異之。

(3)作動詞用。相當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壟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語法作用。

(1)賓語前置的标志,無實義。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語後置标志,無實義。如:①馬之千裡者。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二、 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問或反問,也可表猜測、感歎。如:

①死國可乎?②王侯将相甯有種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類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間也②頹然乎其間者

三、 者

1、結構助詞

譯“……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語氣助詞

用在作主語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詞

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時間等可以譯為“把”、“用”、“拿”、“在”、“從”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譯為“靠”、“憑借”、“根據”等。如:

(1)何以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借

(2)雖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據

2、作連詞

表目的時,可譯作“(用)來”,“以便”; 表順接時,相當于“而”;表結果時,可譯作“以緻”;

表原因時,可譯作“由于”、“因為”。如:

(1)屬予作文以記之——(用)來

(2)以傷先帝之明——以緻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4)卷石底以出。——相當于“而”

3、用作動詞

可譯作“認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經。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1、表順接關系的連詞

1、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

2、承接關系

可譯作“就”“接着”,或不譯。

如: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

3、遞進關系

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如: ①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修飾關系

可譯為“地”“着”,或不譯。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轉接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可是”“卻”。

如:(1)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學而不思則罔

六、其

1、代詞

(1)表示第三人稱,譯作“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也可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②複前行,欲窮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一定”“怎麼”“難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無馬耶?可譯作:“難道”

②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其:可譯為“恐怕”。

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一定”。

七、為

1、作介詞時

除表被動外都讀作wèi,可譯作“被”、“對”、“給”、“替”、“當”,“為了”、“因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山巒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wèi“向”“對”)

③為楚造雲梯之械。(wèi,“給”)

④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wèi,“當”)

⑤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wèi,因為,由于)

2、當“為”作動詞時

讀wéi,可依據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的動詞,如:“做”,“當作”、“成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是)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成為)

③為宮室、器皿。(雕刻)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稱為,叫做)

⑥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名詞,心理活動)

八、于

1、引進動作

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靈活地譯為“在”、“向”、“到”、“從”、“跟”、“對”、“給”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在)

②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對)

③舜發于畎畝之中(從)

④欲報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詞之後

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問代詞

相當于“怎麼”“哪裡”。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語)

2、語氣助詞

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詞

相當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

相當于“于何”“在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詞

相當于“于此”“在這裡”“在那裡”。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刿論戰》)

十、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如:①雖千裡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裡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

如: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十一、然

1、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表轉折,譯作“然而”“但是”

如:①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②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出師表》

3、助詞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翼然臨于泉上、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十二、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刿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于“而”。

例:俯身傾耳以請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十三: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衆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例: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十四、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

依據、方式,可分别譯為“由于”、“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

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

例:因以為号焉。(《五柳先生傳》)

十五、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将要發生,可譯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态,可譯為“姑且”、“暫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并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并且”。例: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十六、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嶽陽樓。(于是,就)(《嶽陽樓記》)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七、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

相當于“了”、“啊”。

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歎語氣,相當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于“了”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END

中考文言文應掌握的虛詞(中考文言文重點虛詞總結)1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