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職場中雖然一個懂語言藝術的同事,的确會受到同事、上司、下屬的喜歡,但最終還是要落到“業績上”。業績不好,再能言巧辯,也隻是一時風光。
左右逢源
就拿左右逢源來說,這根本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的,人無前日好花五百樣紅。尤其是在職場這種競争激烈的環境下,能做到左右逢源的人必然是能讓身邊人滿意的人。比如能完成領導交待的工作,能幫助同事做好本職工作,能指導下屬高效率、高質量的做好工作。那麼這一切都圍繞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能力,他擁有能幫助别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雖然與天賦有關,但更多的是後天學習、鍛煉所練就的。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在職場中也一樣,我喜歡親近你,是因為你曾幫助過我,或者認為你在未來能幫助我,或者說能為我所用,那麼我們就是朋友。有人說職場關系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這麼說也沒錯,而左右逢源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能給與身邊所有人助力的人。
很會說話
語言是一門藝術,說話誰都會,但能被身邊的人稱之為“會說話”,那證明他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身邊所有人都強,當這類人一旦取得什麼成就時,我們就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他取得的成就完全是因為他的口才,但事實真的如此麼?
在經常這麼激烈的職場環境下,在整個經濟體系持續低迷的企業海洋裡,憑借一張嘴就是玩轉職場?那大學是不是都白念了?德雲社裡的個個都是職場精英?能策劃、能涉及、會寫PPT?
很顯然,這并不現實。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天才、人才因為天賦好、運氣佳,還真的就憑借一張嘴玩轉職場,但那都是個例,也是不可複制的案例。而我們探讨的是讓普通人成為這種人的方法。
(能力有很多種,我們不一定要非要考口才證明自己)
言歸正傳,正因為我們不具備他那樣的溝通能力,并且也不能像他那樣左右逢源,于是我們就忽略了他除卻口才之外的能力。我們隻看到了他的溝通能力,卻看不到他其他方面的優點,這才是錯誤所在。
一個企業,它的整個管理框架必然是複雜的,需要的員工也是五花八門的,比如設計、文、銷售、技術等等,我們可以把他們的職業技能統稱為能力,那如果口才好是一種能力,同事靠着這個左右逢源了。那麼懂PS、會看BUG、顔值高就不是能力了麼?為什麼我們不能靠着這些左右逢源?我設計的圖片無人可比,我能解決博士都解決不了的程序BUG,我的顔值比電影明星都好看,我就是公司的形象大使,難道這不是能力?
大道千條、殊途同歸,别人靠口才取勝,為什麼不去反省下自己呢?在自己身上找到閃光點并且把它發揚光大,變成職業技能、職場利器。興許最後你不會左右逢源,但也絕對不會差到哪去。我們不是他,我們沒有經曆他的故事,那我們又如何成為他呢?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說一個木桶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闆,我認為是對的,但這是對整個團隊而言;但如果是對我們某個個體來說,一個木桶裝多少水,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闆。而口才好的人,它的那塊木闆就是口才。
與其成為這樣的人,不如想辦法發揚自己的長處,讓其變成另外一種“成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