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需要層次理論的考查頻率偏高,主觀題和客觀題均有出現,一起來回顧一下相關知識。
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統又包括五種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有将需要系統分為七個等級的說法,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理解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所謂自我實現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實現,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創造力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
這幾種需要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所謂“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于外界。“成長性需要”包括自我實現的需要(七種層次理論還包括認知理解需要和審美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戰,甚至刻意追求挑戰;不回避緊張狀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緊張狀态。成長性需要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
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展,但這種需求層次的等級并不是絕對的,有時人會在低級需要尚未得到滿足之前,去尋求高級需要。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隻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