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對神怪的東西感興趣,認為世間分為天上,人間,和地下三界。其中高高在上的天界遠離塵世,那裡生活着一群神仙,他們穿着美麗奢華衣服,吃着珍馐佳肴,過着随心所欲的生活的,而且還長生不老,讓無數人向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笃定認為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座姑射山,那裡住着一群神人,他們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吃人間五谷,以大自然的風雨甘露為食;行動的時候,騰雲駕霧,可以在任意時空自由穿梭。(見莊子《逍遙遊》)。
無獨有偶然,在《列子·黃帝篇》也有同樣的記載,古人把姑射山的神人看作一種希望,渴望和他們一樣實現精神心靈的絕對自由,不受任何約束。
然而,事情真的如莊子想的那樣,成為了神仙就能實現人人平等嗎?神仙世界同人類世界一樣,也有着等級高低的區别。而這種等級區分,最早開始于魏晉時期。
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間,接受陳群建議,用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把人才分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種方式,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規範和标準。
受此影響,當時人們習慣把所有事物也依此分為三六九等,例如《棋九品序錄》、《棋後九品序》這些講下棋的以九品論棋;而書品》以三、九品論書法;《古畫品錄》則以六品論畫。
各行各業,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家都能根據優劣劃出一定品級,最終影響了人們的神仙觀念。
梁代的顧歡根據神仙法力的高強、成仙方式的差異等将神仙分為真、神、聖三個等級,共二十七品。其中“聖”代表了神仙的最高品級。
然而真正影響到現在神仙等級劃分,卻出自曹魏時“五鬥米道”。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勸人勤于修行,積累善德。根據功德不同,成仙之品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等是神仙,中等是地仙,下等隻能延年益壽。
這種分類方法簡易直白,從而影響了之後神仙等級的确定。各教派根據自己教義的需要,編撰出一系列的神仙等級劃分。
例如上清經派的《紫陽真人内傳》強調服食藥物成仙,根據服食藥物的效果,把神仙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神仙能夠乘雲駕龍,白日升天。或為仙卿或為仙大夫,管理仙界其他仙人。
中品神仙隻能在山林間遨遊,以次等的月宮為栖息地,管理精靈鬼怪事務。
下品神仙隻能保持不死之身,最差的還要進入生死輪回,靠脫離舊皮囊才能重生。
到了東晉時期,這種三品論繼續得以完善,葛洪在《抱樸子》中提出神仙分為天仙、地仙、屍解仙。
天仙可以自由地飛升,地仙隻能在名山海外遨遊,而最差的解仙隻能死後棄身成仙。
天仙居住在高高的天界,統領天下,擔任天官的職務,管轄其他神仙;而地仙則居住在昆侖山,掌管着凡間;而屍解仙隻能與普通人共同生活在人世間。
因成仙時間先後的不同,神仙的地位也有尊卑之别。成仙時間早的地位尊貴,成仙時間晚的地位卑微,地位卑微的新神必須侍奉地位較高的尊神。這三種等級最終确定形成之後等級森嚴的神仙官位譜系。
這種三品分高低的神仙觀念,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得到了其他道教派别所認同,在民間作為準則而遵守。
基于此,陶弘景編制第一個系統的道教神譜,《真靈位業圖》。在三品的基礎上将神仙分為七個等級,其中每個等級都有一個主神,主神的左右兩邊有若幹席位,安排諸神。第一等級為最高,第二等級次之,逐層遞降。
這種神仙譜系對中國民間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之後的所有神魔小說中都參考這種模式,把神仙分為了天仙,地仙,散仙幾種等級。
然而世間苦短,在人間本就分為三六九等,當了神仙還是分為三六九等,任由更高階頤指氣使,又何必當神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