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方信史短暫,信史之前的曆史雞零狗碎,又一團麻線,所以研究信史之前的曆史時,就必須研究地下文物。近代歐洲崛起之後,開始以他們的标準衡量世界各國的文明,由此指出中國的夏商二代不存在,中國文明史是從周朝開始的。
甲骨文出土之後,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實了商朝的存在。按照當時學者評估,商朝取代了夏朝,因此甲骨文中應有夏朝記載,但在甲骨文中并未直接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那麼,甲骨文中真的沒有夏朝嗎?事實上,百年來的研究至少已經發現了兩處重要證據。
“夏”的稱呼,是“自稱”還是“他稱”
周人稱呼商人,多數為“殷”,少量為“商”,但商人自稱都是“商”。他稱可以與自稱相同,也可以與自稱不同。甚至可能因為政治因素、文化貶低需要,他稱與自稱大不相同,風馬牛不相及都有可能。
那麼,“夏”的稱呼究竟是自稱還是他稱?周代史書中不乏“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周人是大禹的重要助手,負責“播奏庶艱食鮮食”等,周人是夏朝鐵杆盟友,因此對“夏”的稱呼應與自稱相同。而以周人普遍稱呼敵對的商朝為“殷”來看,商人稱呼敵對的夏朝大概不會叫“夏”,因此甲骨文中找不到夏朝的名稱,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既然如此,商朝會如何稱呼“夏”呢?
甲骨文記載“西邑”,史書記載“西邑夏”
甲骨文沒有直接記載“夏”,卻頻頻提到一個叫“西邑”的地方,曆代商王擔心西邑鬼怪謀害自己,于是不斷祭祀西邑。按照正常理解,必然是商人對“西邑”做了什麼不忍之事,所以才會擔心被“西邑”鬼怪謀害。
所謂西邑,即為西北的城市。在史書上,“西邑”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夏都。《尚書·太甲上》:“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大意是夏末商初伊尹親自去過夏都西邑。相比于位于河南東北部的商人而言,夏人位于西邊的河洛一帶,所以商人稱之為“西邑”,其實正常稱呼應該是“夏邑”,恰如《白虎通》中說的“夏曰夏邑,商曰商邑”。
本世紀初,清華簡橫空出世,其中《尹浩》一文記載的内容,更是印證了甲骨文的記載:“惟尹既及湯鹹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商人祭祀西邑,是因為商湯滅夏,所以商人擔心夏人化為鬼怪謀害商王。
因此,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甲骨文中的“西邑”,應該就是夏朝的都城。
甲骨文記載“土方”,史書記載“禹敷下土方”
“西邑”隻是一座都城,可以指代夏朝政權,就像現在說“華盛頓當局”、“倫敦當局”等,但與正式國名還是有很大的區别。那麼,甲骨文有沒有記載夏人勢力呢?
傳世文獻記載,《詩經·商頌》中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尚書·舜典》中說“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其中,“下土方”三個字比較特别,當理解為下“土方”時,土方是一個國家,當理解為“下土方”時,下土方是一個國家。但從《尚書·金縢》記載“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來看,應該是“下土方”,從而與“上天”對立,是一個寬泛籠統的地域概念,泛指與上天相對的所有地域。大禹是“下土方”之主、管理下土諸侯,也符合曆史記載。
根據甲骨文記載,在商王武丁時期,土方是商人大敵,武丁每次征伐土方都全力以赴,出兵最少也是“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出兵最多達“共人五千伐土方”。最終,武丁征服土方,将其變為商朝北土,武丁還不時視察此地,蔔辭上叫做“王省土方”。
問題在于,甲骨文中的“土方”,與史書記載的“下土方”,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政權,或“土方”是“下土方”政權的延續呢?
上個世紀,郭沫若研究後指出,“土方距殷京(今河南安陽)約十二三日之路程,每日平均行程八十裡計,已在千裡之下,則土方之地望在今山西之北部”,文獻中的朔方、馭方等,其實就是土方(朔方與土方讀音相近)。後來學者推算,土方大約在如今山西塑州一帶。
從地望上看,古代文獻中有朔方郡,先秦時的地理位置在内蒙古河套地區。巧合的是,如今山西塑州毗鄰河套地區。“朔”為陰曆每月初一,一月之始,所以“朔”也引申出“初始”等意思;“塑”是以土模拟出萬物形象者,因此“塑”與“朔”盡管讀音不同,但實際存在緊密的演化。因此,塑州、朔方應該都是土方在此留下的曆史文化遺迹。
近代學者根據史書記載,大緻圈出夏朝統治中心,後來在河南洛陽發現二裡頭遺址。盡管還沒能得到百分百的确認,但二裡頭遺址的确是早于商朝的一個龐大勢力的都城,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
史書記載,商湯滅夏之後,其中夏人一支逃往北方,司馬遷認為他們是匈奴祖先。夏人是不是匈奴祖先暫且不論,但如果部分夏人北逃,那麼最大可能就是順着黃河向北(見上圖),起初可能是逃到了如今山西運城夏縣(先秦時古人認為這裡曾是夏都),之後繼續北逃到塑州,并發現了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區,所以河套地區也就留下了一個朔方的地名。
也就是說,甲骨文中的土方位置,非常符合當時北逃夏人的活動空間,也即土方應是殘餘夏人建立的地方小政權。
甲骨文中的“西邑”,史書上的“西邑夏”;甲骨文中的“土方”,史書上的“下土方”;甲骨文中土方在塑州一帶,又與史書上記載的夏人北逃路線相符合.......曆史沒有無緣無故的巧合,巧合的背後往往都有必然的關系!
由此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大禹治水之後,獲得萬民擁戴,自稱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統帥天下——“下土”的諸侯,由此建立了“下土方”;商人眼裡的夏朝也叫“西邑夏”,猶如周人眼裡的商朝又叫“大邑商”,隻是甲骨文中省略了“夏”字,隻寫作“西邑”;商湯滅夏之後,商人代表上天統治下土萬民,夏人自然沒有資格再代表上天管理“下土”了,于是商人稱呼夏人殘餘勢力時,隻稱呼“土方”而不是“下土方”;周人曾是夏人鐵杆盟友,滅商之後談及夏朝時,可能由于時間久遠,就用讀音相同的“夏”代替了“下”,也可能基于美化夏朝的原因,因為夏字有大、雅的意思,于是就稱之為“夏”。
參考資料:甲骨文編、《史記》、《左傳》、《尚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