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你知道“及笄”中“笄”的讀音嗎?“笄”讀“ji”。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聽到一些“金钗”“弱冠”等詞語,相信很多人都聽得雲裡霧裡。先知道這些都是什麼意思嗎?讓我來告訴你這些冷知識吧!
女孩方面,女孩七歲的時候叫“髫年”;十二歲的時候叫金钗之年;十三四歲的時候叫豆蔻年華;十五歲的時候叫及笄之年;十六歲的時候叫碧玉年華;二十歲的時候叫桃李年華……(普及一下,這裡的“髫”讀音為“tiao”)
男孩方面,男孩八歲的時候叫“龆年”;十歲以下的時候叫黃口;十三至十五歲的時候叫舞勺之年;十五至二十歲的時候叫舞象之年;二十歲的時候叫弱冠……(普及一下,“龆”讀音為“tiao”,和上面女孩的同音,異字。)
根據《儀禮·土昏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意思是,女子在及笄之後便可取字,而“待字閨中”指的就是有字,但還沒有出嫁。《禮記·内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我們常說的及笄禮,指的是女子15歲的成人禮。根據《禮儀》記載:“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也就是女子15歲以後就可嫁人成為人婦了。
笄,古代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遺址出土。在古代,漢族女子十五歲稱為“及笄”,行笄禮表示成年。“及笄”的女子如果還沒有嫁人,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待字閨中”的意思。
古代女子在行過笄禮之後,如果是已經有婚約了,還要在發髻上纏一根五彩纓線,意思是她身有所系。這就是纓線的來曆。這條纓線,一般是要到成親那天,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表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個标志了。
古代的女孩子,必須經過笄禮之後,才能讓男子迎娶。沒有舉行過笈禮的女孩子,是不能嫁人的。當然,在古代有這種笄禮的大都是富人家庭。不過并不是15歲就必須要舉行笄禮的,20歲也是可以的!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頭條曆史@頭條号@傳統文化大數據@傳統文化常識@傳統文化常識@中國傳統文化集錦@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創作空間@今日頭條廣告平台@今日頭條文化頻道@今日頭條産品團隊
想知道更多的冷知識嗎?想知道那些超綱的常識嗎?快點關注超綱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