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人間失格》這本書,被傳為經典之作,但一直沒有看,因為我覺得閱讀文學小說需要某種心境,能夠沉下心來才能讀懂其中的意思。
所以這本書收藏在我的「網易蝸牛讀書」書架很久了,最近一時興起才想讀一讀文學小說類書籍。
說真的,這本書讀到一半真的想放棄,因為書中的内容超級消極頹廢,很喪。
支撐我讀下去的原因在于最近也同時在讀一本心理學的書《你經曆了什麼?:關于創傷、療愈和複原力的對話》,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在于“你過去經曆了什麼?塑造了你當下的想法,感受和行動。”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閱讀,其實蠻有意思的,因為你會發現《人間失格》中主人公的想法和行為,為什麼會如此悲觀?都可以在後者中得到解釋。
01.所有的痛苦都有根源!
「人間失格」又譯作「失去做人的資格」,從這本書的書名中其實也可以大概窺見這本書的内容基調,深刻的反思、悲觀主義、虛無感……
本書中的主人公葉藏從小體弱多病,生活在老派的鄉下家族中,生活充滿了各種“規矩”,加上從小内心就特别敏感,因而他常常覺得人類之間充滿各種虛僞,他必須通過扮演“小醜”來克服内心的不安與恐懼,尋求他人的認同。
當他的扮演行為被同學竹一看穿之後,葉藏充滿了惶恐與不安,生怕竹一當衆拆穿他的行為,在往後的日子裡,直到葉藏與竹一成為了“朋友”,這種情況才稍稍有所好轉。
之後,葉藏孤身一人前往東京去上高中,而原本他内心渴望的是進美術學校,但父親卻希望他将來成為官吏,自小不敢跟大人頂嘴的葉藏隻好遵從父命。
本來葉藏對高中的生活已經深感厭倦,再加上在一個學畫的畫熟裡遇上了後來成為了他的“豬朋狗友”的堀木正雄,葉藏自此開始了堕落之旅。
尤其是在一次葉藏與女招待相約一起殉情時,女方身亡,而他被救,他以教唆殺人罪入獄。雖然最後他沒有被起訴,也免于後續的牢獄之災,但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污點。
而且,因為這件事,父親與他斷絕來往,斷掉了他的生活費,父親的朋友比目魚一副假惺惺,“老好人”的樣子照顧葉藏,其實也隻不過是葉藏的哥哥私下寄錢給了他,讓他代為照顧弟弟。
除此之外,堀木正雄則經常拿這件事擺出高高在上教育的樣子,而事實這隻不過是他将自身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行為,以此來獲得優越感。
此後,葉藏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直到遇到善良純潔的良子。
本以為和良子結婚後,可以變得越來越像正常人的葉藏再次迎來了人生的轉折,當堀木正雄再次出現在他面前時,過往的不堪回憶再次浮現,葉藏的“本性”再次占據上風,尤其是在一次和堀木正雄在家喝酒時,發現妻子因輕信他人而遭到玷污,使得他的精神徹底崩潰。
對自己的無能,對人類的恐懼和失望,内心深處的“罪孽感”和虛無感,使葉藏深深地厭惡自己,認為自己不配作為一個人而活着,自此沉湎藥物,終日買醉,最終被朋友和親人送到了瘋人院。
葉藏的不幸似乎是早已注定,家庭的環境,幼年的經曆,敏感的内心,使他沒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其結果是常常受制于他人,内心深處拒絕一切形式的妥協,卻不做任何抵抗,唯一一次的抵抗就是拒絕良子遞給他的藥物。
「“不,我已經不需要它了。” 這真是稀罕事。不誇張地說,敢于這樣拒絕别人勸我做的事,在我迄今為止的生涯中,是唯一的一次。我的不幸乃是一個缺乏拒絕别人能力者的不幸,因為我時常陷入一種恐懼之中,以為如果别人勸我幹什麼,而自己拒絕的話,就會在對方的心和自己的心上切開一道永遠無法修複的傷口。」
正是這樣的懦弱導緻了他的悲慘結局。歸根結底,正如上面所講,這些懦弱的表現其實源于過往的經曆,亦如《你經曆了什麼?:關于創傷、療愈和複原力的對話》這本書中所講:
「一個人最早期的經曆會産生最大的影響,因為那時大腦的發育速度最快。“你經曆了什麼?”這不僅是你理解一個人的關鍵問題,它同樣是你理解大腦的關鍵問題。換句話說,你的個人經曆,你生活中出現的人,你所處的環境,都會影響你的大腦發育。其結果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是獨特的。我們各自的人生經曆塑造了我們大腦中關鍵系統的組織和運作方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是獨特的。」
而葉藏的獨特之處也在于,他對世界時刻存在的過度解讀。
02.對世界的過度解讀是無助感的催化劑!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有習得性無助的,簡單來說,就是當壞事發生之後,那些覺得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改變自己困境的人往往會陷入心理上的無助境地。
除此之外,心理學研究證實,我們人類對負面心理存在一種稱之為“加工強勢效應”的現象。譬如我們更加容易記住遇到的挫折、重大的失敗、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沒有得到的金錢、地位和快樂等。
因此,越是對世界過度解讀,越是壓抑自己,就越容易産生無助感和虛無感。不知不覺間,帶着悲觀的态度去生活和工作,所有的不幸都會成為一個又一個的「自證預言」。
比如,在公司開會的時候,你表現緊張,說話結結巴巴,又或者說錯了什麼話,你覺得自己出醜了,将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在衆人面前。在這之後,你内心特别在意這件事,内心不斷責備自己,以至于在下一次開會的時候,你因為過分在意而表現得更加緊張,一次又一次,越來越喪失自信心。
又比如,朋友說的話,臉上的表情,自己聽到或看到之後卻敏感萬分:他是在嘲笑我嗎?是不是我哪裡表現不對了?
尋常人覺得沒什麼問題的話,卻被我們解讀出很多深層的意思,久而久之,甚至深陷抑郁的深淵中。
張進的《渡過:抑郁症治愈筆記》也說:
「自責、自罪最容易破壞人的心理結構,它構成一種内在懲罰機制,對自身進行譴責和制裁。抑郁症患者的壓抑、自卑、自我評價降低、活力下降,多來源于此。」
03.大腦具有可塑性,你相信什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萬幸的是,大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幾十年來,大量的證據表明,大腦的神經突觸不是硬連接的,而是總在變動之中,因此,大腦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即便過去的經曆造就了不好的當下,我們依然可以做出改變。
這種改變就是,你願意相信什麼,你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你經曆了什麼?:關于創傷、療愈和複原力的對話》也說:「當你重新審視你的過去時,請記住,無論發生過什麼事,你活着,你存在,因此你就是有價值的。」
緻力于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也認為,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希望回路”,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中,塞利格曼指出:
「人的自由意志無非是我們期望、模拟、比較将來的各種可能性,然後在這些不同的可能性中做出選擇。人類的大腦最大的用途并不是用來判斷過去信息的對或錯,而是讓人思考如何去說服和影響别人,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
我的理解是,如果我們總是沉湎于過去,那麼,我們就如同陷入泥沼一般,越陷越深,每掙紮一次,痛苦就加深一分。而如果,以一種未來的積極視角思考,大腦就會被塑造得更積極樂觀。
這也是積極心理學所告訴我們的:「樂觀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一旦習得了,你的事業和健康便都可以更上一層樓。」
當你處于無助、悲觀、焦慮狀态,或者始終覺得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巨大時,不妨想一想,我們可以選擇改變,或許改變的過程很痛苦,又或許堅持了很久都沒有看到成果,即便如此不妨在内心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就好,好比煮沸到99℃的水,要沸騰很久才達到100℃,時間看似很長,但也都是在積蓄能量。
哲學家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時》中說:「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世界。人要誕于世上,就得摧毀這個世界。」我們經曆了什麼,塑造了當下,但如果想未來變得更好,就不能為過去所困,因為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或許使你當下陷入某些困境,但你可以選擇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
我是「锴哥」,在這裡不定期和你分享讀書感悟,心理學、認知科學或高效學習方法等,喜歡這些分享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