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
更新时间:2024-11-15 09:55:35

此專題完整版首發于公衆号“大地理館”

撰文 |公子羽 制圖 |蘇見羽 (特别注明出處的除外)


中條山和鹽湖,塑造最早中國的搖籃
兩人一雕向着黑龍潭而去。那所在極易辨認,方圓七八裡内草木不生。黑龍潭本是一座大湖,後因水源幹枯,逐年淤塞,成為一片污泥堆積的大沼澤。隻一頓飯功夫,楊過和郭襄已來到潭邊。縱目眺望,眼前一片死氣沉沉,隻潭心堆着不少枯柴茅草,展延甚廣,那九尾靈狐的藏身所在,想必便在其中。——《神雕俠侶》第三十三回《排難解紛》

神雕俠侶》中的這段故事,明确提到發生的地點是山西西南部的運城,這是一個盆地,方圓七八裡的大湖“黑龍潭”,應是運城市南郊的鹽池(也叫鹽湖、解池)。

不要小看它。因為對蒸發量的苛刻要求,鹹水湖幾乎隻能出現在西北幹旱區,運城鹽池,像一枚孤獨的明珠,出現在半濕潤地區的晉南。鹽,是人類維持生命必需的食品,在遠古時期更是稀有資源。猿人進化過程中,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文明的蹤迹,一定閃耀在鹽的分布地。

這就變得極其有趣了。白茫茫的鹽田,泛着紅暈的鹽池,隐藏着中華文明搖籃的密碼。鹽主要有海鹽、湖鹽、岩鹽、井鹽。湖鹽,是最容易大量獲得的一種,尤其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早時期,人類生産活動能力低下的情況下。今天中國版圖上,有1500多個鹽湖,跟吃的鹽關系最密切的是氯化鈉鹽晉西南的鹽池,就像一顆孤立的明珠,它随風散發的鹹濕氣味,帶來了最早的華夏文明氣息。

地球上最大的自然奇迹之一

半濕潤區唯一的大鹽湖

晉西南的運城鹽池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西有呂梁東有太行)1

為什麼這裡能有這麼一個天賜“寶湖”?晉西南的神奇之處在哪裡?讓我們,将時光向前推進到華夏文明出現的前夕。那時的山西,更讓人肅然起敬。

炎帝、黃帝、蚩尤、堯、舜、禹等人物,都多少帶有某種神話色彩。後世記載和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他們的活動中心,它們都在晉西南大地——中條山北麓的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中。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堯都平陽,大約在今臨汾一帶,舜都蒲坂在今永濟一帶,禹都安邑在今運城一帶。

唐代李泰在《括地志·蒲州·河東縣》中說:“河東縣(今山西永濟蒲坂故城)南二裡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宋永初曆山記》說:“蒲坂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斷言舜都蒲坂就在平陽府(今臨汾市堯都區)蒲州。據古《蒲州府志》記載,古蒲州城十分宏偉,城牆有八丈之高,城中建有26座廟宇,還有舜帝廟和薰風樓——這是為了紀念舜帝作《南風歌》而建的樓閣。

今天,堯、舜、禹的陵墓有多處,範圍跨度大得驚人。但這三處上古帝王的蹤迹,在晉西南的臨汾、運城盆地,都有分布。我們難以言之鑿鑿對其進行肯定,但可以幾乎肯定:這一帶是早期華夏文明中心。

《禹貢》中描繪堯舜時代的九條貢稅線路,都是通向蒲州的。這至少說明,晉西南的蒲坂故城曾是華夏文明早期的重要活動中心。

1978到1987年間,丁村文化遺址所在的襄汾縣境内,發掘了一個集居住區和墓葬區于一體的遺址——馳名中外的“陶寺文化”遺址。陶寺文化中期出現了“城市”的雛形:一個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的圓角長方形大型城址,以及其中的宮殿、王陵、宗教禮制建築等衆多考古遺存。

2003年,考古隊在陶寺中期小城内祭祀區發現了大型圓體夯土台基。發掘者推測,這與觀天象和祭祀有關。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員田建文是陶寺文化遺存的參與發掘者,他堅信這裡便是曆史傳說中的“堯都平陽”。遺址附近的百姓,把太陽發音為“堯王”。《史記·五帝本紀》有劉熙的解說稱:“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陶寺,被考古學者形容為堯時代的大城,是部落聯盟的都城,很可能是最早的“中國”區域。

陶寺遺址中的一片扁壺殘片,上有兩個朱書文字,其中一個辨認出為“文”,另一個文字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這意味着,早在殷墟前七八百年的陶寺文化時期,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文字符号。陶寺文化發展水平達到了“方國時代”(考古大家蘇秉琦先生指出:紅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邦國階段”,“邦國時代”以後是“方國時代”)。

最密集的早期文明遺址,聚集在中條山北麓,運城—臨汾盆地,汾河下遊谷地。

這是一個看似平淡、卻充滿神奇的地方: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水熱适宜,在四五千年前更是比現在還要溫暖濕潤,非常适合人類早期的農業生産活動。今天華北地區唯一殘存的原始森林位于中條山,它是幾千年前原始景觀的殘存。

臨汾-運城盆地——堯舜禹時代;洛陽—安陽山麓——夏商時代;渭河關中盆地——周秦漢唐

這是宋之前三大文明中心


晉西南盆地與神奇的鹽池,都要感謝一條今人并不太熟悉、但極其重要的山脈——中條山。它長160公裡、寬10—15公裡,橫亘于黃河、涑水河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狹長的山體嵌入太行和華山對峙之中,因而得名中條山。東段最高峰是海拔2321米的曆山,據說就是舜率華夏部落耕作的區域。西段主峰是海拔1993米的雪花山,它北望運城盆地,西瞰關中平原。

7000萬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運動的影響,運城盆地南部的中條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斷上升,其他闆塊則不斷下沉,形成大面積的沉積窪地——解池就是盆地中最低窪處。中條山橫亘于運城鹽池以南,但是并不是密不透風,南方的風會穿越縱橫交錯的山谷溝壑,從一個個峽谷口積聚起來,更加猛烈地掃過鹽池——背陰之地的鹽池,加上南風的吹動,水蒸發量大大增加。于是,半濕潤地區出現了難得的鹽湖!它是中原農耕地區罕見的、能夠出産食用鹽的鹹水湖。

鹽,是人類維持生命必需的食品,在遠古時期更是稀有資源。猿人進化過程中,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四五千年前,食用鹽的開采方法十分原始,基本上依賴大自然的恩典:鹽池中鹵水引入曬鹽池中,水分在太陽的炙烤中逐漸蒸發,鹽分逐步析出。有人推斷,舜帝部落最早發現了鹽池,并獲悉了這一自然秘密,用自己獨有的歌詞說出了人們的願望。而那首《南風歌》,也是對風神的祈禱詞——這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古老儀式。

黃帝與蚩尤之戰,很可能就是争奪鹽資源的戰争。傳說,蚩尤被殺後,鮮血流入了鹽池,因為血是鹹的,因而變成了鹽池的鹵水。因為蚩尤的屍體被肢解,人們就将鹽池命名為“解池”。這一解釋雖是傳說,不過它多少有一些遠古記憶的殘留。文明早期,鹽的獲取極其不易,中原腹地幾乎隻有運城鹽池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食鹽。因此,圍繞稀缺資源開展争奪,并引發一系列的部族兼并,是非常合理的事情。這些戰争,加劇了各部落的融合,推動了華夏民族的形成。

郭襄、楊過在晉南中條山一帶,尋找傳說中的靈狐,追尋中遇到黑泥沼——“黑龍潭”

就是圖中的運城鹽湖,又叫解池、鹽池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西有呂梁東有太行)2

鳥瞰中條山北麓和運城鹽池

鹽,食用的必備資源。銅,戰争的制勝砝碼。

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中條山的另一重要物産是銅礦。山西垣曲境内,曾發現過大量古銅礦遺址。今天的中條山區的,可以找到很多古銅礦開采的豎井。地質隊員在深層勘探中發現,地下分布着許多古巷道,就像蟻巢一樣複雜精細。銅的發掘、冶煉和鑄造,改變了農耕工具、錢币流通方式和戰争性質,開辟了青銅時代。

文獻中記載的“夏墟”位于中條山以北。圍繞中條山,山西夏縣發現了銅鑿、銅镞和面範等古代銅制品,侯馬則發現了大規模的東周時代鑄銅遺址。緊鄰黃河和中條山、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古虢國墓地,也出土了大量西周銅器。冷兵器時代,尤其是上古時期,青銅的意義巨大,它甚至直接決定國家的軍事實力。

有了鹽和銅,加上中條山和黃河的天然屏障,這一帶農耕的人,容易獲得持久的生息,從而有可能進一步開疆拓土。

華夏文明曙光初放時,能同時獲取大量食鹽和銅礦的地方,隻有一個區域——那就是中條山北麓的晉西南。中條山北麓的運城、臨汾盆地,在衛星圖上看起來,就像一隻四面都有屏障的搖籃。以此為起點,我們的先祖開始了“中央”思維,設想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建構空間——中國。

春秋時晉國地緣及早期擴張路線圖

制圖 @ <天涯>鄙視搶沙發的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西有呂梁東有太行)3

創立于公元前1039年的晉國,封地本來方圓不足百裡。有了中條山北麓的優越條件,在晉文公時代完成霸業,雄霸天下150餘年。晉國分封,使堯舜的舊域形成的文化形态進一步凝聚和融合。今天我們都知道“強秦”的改革和秦國的強大,卻很少提起晉國。

如果說戰國,是屬于秦國的時代;那麼春秋,則是屬于晉國的時代。

晉國在諸侯中第一個改革,打破了諸侯間的實力平衡。從這裡開始,國家開了從禮制到法制的轉型。

古文字的,最右邊是

有了金屬銅制作的戈

才能讓國家變得有競争力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西有呂梁東有太行)4

隋末唐初,蟄伏太原的李淵父子,在這裡養精蓄銳,最後走出中條山,拿下關中平原,進而統一天下。中條山塑造了古“中國”,拉開了華夏文明的第一個篇章!

1941年5月的“中條山會戰”,讓侵略軍感受到了國人血戰到底的決心,也讓它的屏障意義更加凸顯:北側是運城盆地,南側則是廣袤的中原。中條山,與黃河、太行、呂梁山等一起,構築了第二地形階梯上氣勢宏偉的“表裡山河”,為這塊土地上的生命和文明,營造了安全感(著名作家張銳鋒 語)

中條山,堪稱華夏文明的原點,是古文獻中“天下”觀念的策源地,也孕育并佑護了早期農耕文明的家園。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都與中條山有關:“華”字取自華山,古人把中條山與華山視為一體,隻是被黃河割開。華夏的“夏”來自夏朝,曆史文獻說,中條山北有“夏墟”,南面偏東地區為“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出自先秦文獻《邑周書》記載,學者解釋為“夏王朝都城所在地”)。

晉陝大峽谷後,急流快進的黃河突然收起了野性,放緩了前進的腳步——東側為汾河流域的運城盆地,西側通往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這是地質學上著名的汾渭地塹,此地下沉形成的盆地,成為中國曆史上兩大文明中心。此時,東西橫亘的中條山拔地而起,黃河則突然掉頭繞過山脈西端,轉而向東,大山大河并駕齊驅,直奔黃淮海平原而去。

北望山西所在的三晉大地,南瞰河南所在的中州沃土,相傳大禹治水鑿龍門,開砥柱

黃河中遊形成“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

三門峽即由此得名吳作人油畫《三門峽》

山西太行山有關的傳說(西有呂梁東有太行)5

三門峽

中條山、鹽池、汾河谷地,三者缺一不可,這裡有宜耕作的土地,有安全的屏障,更有生存需要的鹽,防禦需要的銅神奇的山脈、神奇的鹽湖、神奇的盆地,成為是華夏民族早期文明的塑造者——正是它的出現和存在,讓華夏文明有了第一個穩定的活動中心。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