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簡稱“鄂”,省會武漢,與湖南省相對應,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北接河南。該省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曆史中,創造了楚文化。截至2016年,湖北省轄1個副省級市(武漢市),11個地級市,3個直管市。其中,就陽新縣來說,人口超110萬,原名興國縣,因和江西省的興國縣重名而改名!
一
首先,陽新縣隸屬于湖北省黃石市。在地理位置上,陽新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遊南岸,幕阜山脈北麓,南與江西接壤,素有“荊楚門戶”之稱。陽新曆史悠久,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環境優越。曆名下雉、永興、興國、富川等,有“百湖之縣”“魚米之鄉”之美稱。早在夏朝時期,大禹将天下劃分為古九州,今湖北省陽新縣一帶屬古荊州的範圍内。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楚國。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黃石市陽新縣一帶屬南郡。公元前201年,劉邦建立西漢後,分南郡設立下雉縣,屬江夏郡。由此,對于該地區來說,建縣曆史已經超過2200年了,也即建縣曆史非常悠久。三國這一曆史階段,東吳析下雉縣設立陽新縣,以縣治陽辛得名。南朝齊時期,陽新縣屬武昌郡。南朝陳時期,析陽新縣設立永興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後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内。
三
唐朝建立後,今陽新縣一帶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内。北宋崇甯元年(1103年),該地區屬江西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今陽新縣一帶隸屬于興國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領三縣(永興、大冶、通山)。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興國路為興國府,屬湖廣行省。明洪武九年四月(1376年),降興國府為興國州,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府,省永興以州治,領通山、大冶2縣。屬武昌府。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起,興國州不再領縣,屬武昌府。
四
最後,1912年,也即清朝滅亡後,改興國州為興國縣,隸湖北省江漢道。1914年,湖北省興國縣因為和江西省興國縣重名,所以前者更名為陽新縣。由此,對于該地區來說,曾經的地名以“國”命名,名字起得非常霸氣。1965年7月,陽新縣屬鹹甯地區。1997年,陽新縣劃歸湖北省黃石市。如今,陽新縣東西橫距76.5千米,南北縱距71.5千米,總面積2780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111萬人。
文/情懷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