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除了觀賞金黃的銀杏樹還有人喜歡采摘和撿來白果食用。民間也素有“秋食白果”的俗語。白果也叫銀杏果、公孫果,是銀杏樹的幹燥成熟種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故名白果。”
白果的保健功能
白果是一種常見的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因其營養豐富,常用于食療及藥膳,可養生延年,因而在宋代被列為皇家貢品。“鴨腳生江南,名實未相浮。绛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宋代歐陽修寫的這首詩描述的正是銀杏的珍貴。白果作為中藥始載于元代的《日用本草》,後至《本草綱目》對其功效作了較詳細的補充和說明。
白果在現今《中國藥典》裡亦有收錄,其性平,味甘苦澀,有毒,歸肺、腎經,有斂肺定喘、止帶縮尿的功效,可用于痰多喘咳、帶下白濁、遺尿尿頻等症。對于“老咳喘病”和肺腎兩虛的患者,日常吃點白果并配合補益的藥服用,會有較好的治療改善效果。
現代研究證實,白果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核黃素、胡蘿蔔素、黃酮類和多糖類等多種成分,起活性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銀杏萜内酯類、銀杏黃酮類、白果多糖類和白果蛋白類。其中,白果多糖可以抗腫瘤、抗病毒;白果蛋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目前對銀杏的入藥用的較多的是銀杏葉,而白果還是以食用為主。食用時需要敲碎外面的硬皮(骨質中種皮),取出裡面的種仁,可用來煮粥、煲湯、烘烤,也可以加工成糕點、蜜餞、罐頭、飲料和酒類等。
以上說了這麼多白果的保健作用,然而每年卻都有不少因食用路邊白果而中毒的報道。
白果可以随意食用嗎?
這與白果中所含有的銀杏酸有密切關系。
銀杏酸能夠緻過敏、誘導基因突變、胚胎毒性、引起肝損傷、腎毒性、神經毒性等。銀杏酸是一類水楊酸結構的衍生物的總稱,包括白果酸和其他多種銀杏酚酸類物質,廣泛存在于銀杏葉、種仁和外種皮中,以外種皮含量最高。
盡管研究發現銀杏酸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抑菌殺菌、抗炎抗過敏、抗氧化等作用,但是銀杏酸最受關注的還是其毒副作用。
另外白果中還含有氰化物和銀杏毒素(4'-甲氧基吡哆醇)等有毒物質,生食和大量食用後都可能引發急性中毒的症狀。所以早在南宋《紹興本草》中就有記載:“唯炒或煮食之,生食戟人。”《中國藥典》裡也提到了白果生食有毒。一般中毒劑量為10-50顆,中毒症狀為發熱、嘔吐、腹痛、洩瀉、驚厥、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由此可見,白果生食有毒,熟食可減輕毒性。
因此,白果一定要加工做熟後食用,用量不宜過大,尤其兒童要避免誤服生品或過量服用。感冒有實邪者需忌服。
安安有話說
另外,還需安安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白果的外種皮也有毒,新鮮的種皮中的銀杏酸能刺激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出現皮疹和發泡症狀,甚至導緻過敏性休克。因而,在撿拾和剝去種皮過程中也要特别小心,避免皮膚接觸。
作者:
北京市保健品化妝品技術審評中心 王志鋼
參考資料:
1.《銀杏果藥理、藥效、毒性及安全食用述評》,國醫論壇,2020
2.《這種廣東人煲湯、煲糖水的常用材料,有毒!》,安安網,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