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用老家話稱呼“外婆”#
我是山東人,我們老家把外婆叫‘姥娘’外公叫‘姥爺’。
我們老家過去稱呼外公外婆為《姥娘》《姥爺》,現在農村有的還是這樣稱呼。謝邀!
我是河南人,我們老家把外婆叫“姥娘”,外公叫“姥爺”。
說到姥娘我已經很久沒有叫了,我高考那一年外婆去世了,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在學校直接就哭了,可當我趕回家看到媽媽哭着跟我說:閨女,你媽媽我以後再也沒有媽媽了。聽到這句話心裡很難過不知道說什麼甚至哭不出來,也不敢去看看老娘的最後一面。從小爺爺不疼奶奶不愛的,這一輩兒隻有姥娘一個人對我好,到現在我也記得姥娘最後的遺憾:老了老了,卻看不見了,要是再看看你們再看看家該多好。
不說了,說多了好想哭呀!姥娘我想你了
北京人和北方同胞大部分都叫姥姥姥爺,南方同胞則是幾乎一水兒的稱外公外婆!許多南方同胞在京好幾代啦早已溶入北京成了北京人一口脆亮的京片子,唯獨不随北京人叫姥姥姥爺,仍叫外公外婆,這也是北京人判斷對方祖籍是南方北方最有效的方法!反之北方同胞定居南方也是堅決不随南方稱呼仍叫姥姥姥爺透着親熱又尊敬,為什麼要加外字呢多别扭,爺爺奶奶 姥姥姥爺一聽就是平等的,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聽就有區别了!個人認為還是北方同胞的叫法透着厚道親熱大氣!
外婆,母親的媽媽。外婆這一稱謂,在中華大地上是非常普遍的。不同的地方和民族,對外婆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好多地方,對外婆的稱謂叫外祖母的比較普遍,也比較容易理解。
在甘肅,各地對外婆的稱謂也不盡相同,但大多數地區基本都叫“外奶奶”,也有的地方叫“外奶”,少了一個字,意思是一樣的。由于甘肅各地的方言差異較大,雖然說的是同一個詞,但從口音上辨别确實有較大差别。比如蘭州話,對外奶奶的發音就變成了“外 lǎi lǎi”,臨夏、定西一帶的發音則成了“wēi lài lài”。
在甘肅的個别少數民族中,對外婆還有其他稱謂,有的直接叫“阿奶”,跟奶奶的稱謂是一樣的。這種稱謂顯得親切平和,猶如自家親人一般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關注點贊,有關方言土語的更多内容期待與您分享!
我老家叫姥姥,喊的時候就是一個“姥”字。
我姥姥非常疼愛我,我還小,我媽把我放姥姥家幾天,那時,我三舅剛結婚,可我還是在姥姥家裡到處亂竄,家裡沒人時,我就跑到三舅房間,發現了一個盤子裡面放了一盤白糖,我就開心的吃,怕被發現,就從邊上一點一點的吃,好多天了,三舅和舅媽居然沒發現。那天,三舅和舅媽去撒芝麻,回來了,我正在偷白糖,很尴尬喲。我姥姥也回來了,我吓得甚至害怕,我要回家,鬧着要回家。那時,我姥姥肯定也知道我偷吃白糖了,我姥姥說“是老鼠偷吃的,是老鼠偷吃的”,那天我沒走,可卻慚愧了我一輩子!姥姥真好!
姥姥早已不在了,可她卻永遠在我心中!我的姥姥!永遠記着您!樸實、勤勞、可敬、可尊!!!
我是湖南婁底市的,湖南方言特複雜,特别是我們婁底地區,真可謂“十裡不同音。”我們這裡把外婆稱為“捏捏”,稱外公為“公公”。除此以外,還有稱外婆為“阿普”的,“阿婆”的,當然也随普通話的推廣下稱“外婆”的也有,反正叫法五花八門,如果用文字表達,字典中都找不到準确的音節。
我是武漢人,武漢人稱呼外婆為家家!這在全國也算是比較獨特的,我老婆是廣東人,我告訴她這種稱呼,她完全不能理解!我兒子按照客家人的習慣叫他的外婆(我太太的媽媽)為婆婆,這個稱呼可能會在我這一代終止了。因為孩子從小學的是普通話,武漢話畢竟和普通話比較像,雖然不會說,他還是能聽懂大部分!但是客家話和粵語,他就聽不太懂了!
我平時在家和老婆交流有時用粵語,因為我在廣東工作,在這邊學會了粵語。一門語言,如果不是母語不用的話很快會忘記,所以都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多數時間用普通話,沒辦法要遷就孩子!
對了,建議題主去聽一首疫情期間流行的武漢話歌曲,《漢陽門花園》。十年冇回家,天天想家家!這裡的想家家,不是錯誤,不是打多了一個字,指的是想外婆的意思。
定位:湖北鄂東。
外婆一一嘎婆;
外公一一嘎嘎,嘎爹;
父親一一以排行代稱,如:伯伯、二爺…細爺;
母親一一叫法較多,如:大大、大、姆媽、唛、姆唛;
未出嫁的父系女長輩一一爺,以排行俗稱x爺,如二爺;出嫁稱姑,如二姑;
未出嫁的母系長輩一一舅,以排行俗稱x舅,如三舅;出嫁稱姨,比母親排行大稱x姨媽;比母親排行小稱姨,如小姨;
未成年的孩子一一伢,如排行老二稱“二伢"(小名),上學後才稱呼名字,在家中仍叫“伢"。
不知你的地域怎樣稱呼長、晚輩,有相同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