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師節遇到中秋節祝福
教師節遇到中秋節祝福
更新时间:2024-09-28 23:17:55

教師節遇到中秋節祝福?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金秋九月,玉露生涼9月10日,中秋節與教師節“喜相逢”,讓我們在清朗的月光下,共叙思念的悠遠綿長,感恩老師的諄諄教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教師節遇到中秋節祝福?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教師節遇到中秋節祝福(當中秋節遇上教師節)1

教師節遇到中秋節祝福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金秋九月,玉露生涼。9月10日,中秋節與教師節“喜相逢”,讓我們在清朗的月光下,共叙思念的悠遠綿長,感恩老師的諄諄教誨。

同賞月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中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鐘”,中秋的起源也和古時候的祭月儀式有關。《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可見,我國自周代以來便有祭月的禮制。

秦漢時期,月亮被視為“神”的象征,據司馬遷《史記·封禅書》,漢代皇帝也會定期祭拜“日神月精”,早上祭日、晚上祭月。到了唐代,“賞月”逐漸盛行,《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的記載。

及至宋代,八月十五的活動日益豐富。無論是《東京夢華錄》中的“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阊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骈阗,至于通曉”,還是《夢梁錄》的“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都描繪出當時中秋佳節的盛況。

到了明代,月餅這一中秋節“專屬食物”開始在典籍裡大量出現。《松窗夢語》稱,“中秋供月以餅,取團圓之象,遂呼月餅。”有的地方也稱月餅為“團圓餅”,《正德瓊台志》中記載,“中秋玩月,城市以面為大餅,名團圓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雖然是中國的節日,但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家國相依的情懷,無一不指向和平、團圓、美好等人類永恒的精神訴求。

早在隋唐,中秋的習俗就已經影響到周邊諸國。《隋書·東夷列傳·新羅傳》記載,“新羅……每正月旦相賀,王設宴會,班赉群官。其日拜日月神。至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賞以馬、布。”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包括中秋節在内的中國傳統節日所吸引,被中華文化傳遞出來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觸動。

品讀詩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古往今來,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不絕于耳,讓這一輪中秋月染上了美好又神秘的色彩。對文人墨客來說,月亮也是他們最鐘情的題材之一。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陳風·月出》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以月起興,傾訴愁腸。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中,也有“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纖阿不禦,焉舒情兮”等句,給月神配備了名為“望舒”的專車和名叫“纖阿”的女禦者。

除了浪漫的神話傳說之外,古人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作品中給月亮留下了許多沿用至今的雅緻别名,比如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李賀的“玉輪軋露濕團光,鸾佩相逢桂香陌”,範成大的“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等等。

在衆多與中秋有關的作品中,宋代文學家蘇轼的作品可謂家喻戶曉。《念奴嬌·中秋》寫道,“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鸾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夜色清冷、皓月當空,引起了作者的無限遐想。

而在脍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轼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深深思念。“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月的陰晴圓缺與人的悲歡離合互相映照,升華出濃厚的哲學意味。

勿忘師恩: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今年中秋節恰好與教師節同在一日。與前者相比,教師節雖然更“新”,但尊師重教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尚書》有雲,“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古人祭祀“天地君親師”,足可見師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太公家教》中也有“弟子事師,敬同于父”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中亦寫道,“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誠如唐代文學家韓愈所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往今來,許多尊師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最廣為人知的可能當數“程門立雪”——北宋哲學家楊時與好友一道拜見老師程頤,當時正值隆冬,程頤正在閉目養神。二人不敢驚動老師,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待程頤醒來,發現二人仍在等着,腳邊的積雪已經厚達一尺。

文人墨客也從不吝啬對于老師的贊美,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便是其中的名篇,“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至今,“桃李滿天下”仍是對一位老師最高的贊譽之一。

除此之外,鄭燮的“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亦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師生之間的深情厚意。人們還喜歡借用古詩詞中精妙的比喻,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李商隐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家喻戶曉。杜甫的“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羅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也常被用來贊美老師。

無論是“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的中秋節,還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教師節,均體現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在這個月圓九州的時刻,讓我們在沉靜與思考中書寫文化自信,不斷積蓄前進的力量。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