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16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題為《<人民日報>上的春運50年》,文中這樣表述:“‘春運’二字1981年3月10日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的标題上。從此,‘春運’成了中國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繁的一個關鍵詞。”
于是,“春運”一詞何時最先出現,1981年版便成了目前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但其實不是那麼準确。此前,小編有幸翻閱了一些舊報刊,發現“春運”一詞還真不是《人民日報》發明的。
廣州火車站節前春運到處都是人
1954年1月26日,《重慶鐵道》報頭版刊登《做好春節旅客運送工作 管理局采取重要措施》,裡面提到“根據本路去年春節運送旅客的經驗,加上一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經調查了解今年客源較去年春節将增加百分之一百二十左右。”
1954年1月26日出版的《重慶鐵道》報
到了1955年1月,《重慶鐵道》報報道重慶鐵路管理局為滿足春節期間人民旅行的需要,成立了“春節旅客安全輸送委員會”,負責指揮全局春節旅客輸送事項,由局長胡景祥任主任委員。比較1954年,組織名稱由“春節旅客安全運送委員會”變成了“春節旅客安全輸送委員會”,主任委員也從副局長變為局長,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上世紀50年代的“春運”時間還僅停留于春節期間,人員的密集流動出現在春節前後。為了保證人們能夠順利出行,短途客車采取了簡易票,更不限車次,而次日的車票最多隻能前日購買。
在一份殘缺的1958年2月8日出版的《成都鐵道報》(1957年中,《重慶鐵道》已随管理局遷到成都并更名)版面上,首次出現“春運”二字。在一篇《安全順利地完成春節客運任務》的社論中,有一段這樣說道:“在春運緊張、困難的情況下,解放軍部隊和很多機關團體、工礦企業,正在動員官兵和職工體諒鐵路的困難,春節能不回家的就不回家。”僅僅過了幾天,在2月12日出版的報紙二版上,“春運”二字第一次出現在《旅客列車段春運準備工作就緒》這篇消息的标題中。
1958年2月8日出版的《成都鐵道報》首次出現“春運”二字
雖然在随後的1959、1960、1961年出版的報紙中,并未檢索到“春運”二字,但在随後的1962、1963、1964年,“春運”二字不論是在标題還是文中,已經是頻繁出現。雖然大家公認的現代意義上的“春運”是從改革開放起,但鐵路的春運,卻是更早便被鐵路人認同并記錄下來。
當然,若說春運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那則很是遙遠,古代其實就有了,那時候一到過年,在外做官的、做生意的、求學的,都會紛紛在寒冬臘月啟程歸家,導緻當時的官道上充斥着不少行路之人,隻是沒有“春運”二字的說法而已。
(原創作品,盜用必究,歡迎評論、轉發或者收藏,點擊右上角“關注”二字,您就能查看本頭條号所有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