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讀全7冊高清電子版?12.15舜發于畎畝之中12.15[原文],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孟子七篇解讀全7冊高清電子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孟子七篇解讀全7冊高清電子版
12.15舜發于畎畝之中
12.15[原文]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④——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⑤。”
12.15[通釋]
孟子說:“舜從田野中興起,傅說從兩塊木闆築牆的工地中被舉薦,膠鬲從販賣魚鹽的業務場中被舉薦,管夷吾從普通士人中被舉薦,孫叔敖從隐居的海邊被舉薦,百裡奚從交易的市場中被舉薦。所以上天要把重任落實給某人,一定先讓他的心志遭受磨難,讓他的筋骨勞頓,讓他的身體肌膚饑餓,讓他的全身空虛乏力,行動擾亂他正常要做的事,以此來使他的情緒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為他增長以前他沒有的本事。人通常是有了過錯才得以改正,思維被困擾、思慮被阻塞這以後才振作,表現在臉上、出現在聲音裡這以後才明白過來。在國内如果沒有嚴明的執法者強有力的輔臣,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外來威脅的話國家通常走向衰亡——這以後知道人在憂患中保持活力而在享樂中走向衰亡。”
12.15[注釋]
①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舜從田野中興起,傅說從兩塊木闆築牆的工地中被舉薦,膠鬲從販賣魚鹽的業務場中被舉薦,管夷吾從普通士人中被舉薦,孫叔敖從隐居的海邊被舉薦,百裡奚從交易的市場中被舉薦。發,發端,興起。于,從……被……。畎畝,田土間,田野中。畎,音quǎn。傅說,殷武丁時的相。說,音Yuè。版築,古人築牆在兩塊闆子中填土夯實築牆建房。舉,舉薦,選拔。膠鬲,商纣王臣。鬲,音Gé。魚鹽,作動詞,賣魚賣鹽,此處指做販賣魚鹽的事。管夷吾,即管仲,相齊桓公稱霸諸侯。士,一般貴族,大夫的預備役。孫叔敖,楚國令尹。海,海邊。百裡奚,原本為虞國卿,避虞國亂到齊,後成為秦穆公的大夫,輔佐秦穆公成就霸業。可參見《萬章上9百裡奚虞人也》。市,市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要把重任落實給某人,一定先讓他的心志遭受磨難,讓他的筋骨勞頓,讓他的身體肌膚饑餓,讓他的全身空虛乏力,行動擾亂他正常要做的事,以此來使他的情緒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為他增長以前他沒有的本事。降,落,落實。于,給,把……給。斯,不确指代詞,某人。苦,使……勞苦,使……遭受磨難。心志,内心的志向,精神的支撐。勞,使……疲勞,使……勞頓。拂亂,擾亂。所為,正常要做的事。動,使……波動。忍,使……堅忍。曾益,為……增添。曾,同“增”。所不能,平時不能做的事,特殊的本事。
③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人通常是有了過錯才得以改正,思維被困擾、思慮被阻塞這以後才振作,表現在臉上、出現在聲音裡這以後才明白過來。恒,通常,一般規律。前一個“于”,被;後兩個“于”,在。衡,通“橫”,阻塞。征,表現。發,出現。喻,明了。
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在國内如果沒有嚴明的執法者強有力的輔臣,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外來威脅的話國家通常走向衰亡。入,作狀語,在國内。則,如果。法家,精通法制的專家,即嚴明的執法者。拂士,強有力的輔臣,敢谏言善輔佐的賢臣。拂,音bì,通“弼”,輔臣。出,作狀語,在國外。亡,衰亡,走向衰亡。
⑤——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以後知道人在憂患中保持活力而在享樂中走向衰亡。破折号起概括總結和強調作用,大緻相當于“有這樣的經曆”。于,在。
12.15[解讀與點評]
本章講的道理估計人們都能理解,但是本章的道理是勸谕個體的人呢還是集合體的國家呢?感覺這個道理無論對個體的人還是對集合體的國家一樣有意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生”是廣義的生存,有生機,有活力;之“死”是衰亡,是滅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已經成為千古流傳的名言,它與“滿招損,謙得益”的道理屬同一類型。
本章講道理首先是以個體的人來說事的。論述中孟子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列舉了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裡奚六個人的事例。這六個人都是經曆過磨難的“成功人士”,他們都“生于憂患”。“生于憂患”的最大好處是“曾益其所不能”。
來章議論到最後總結時才由個體過渡到集合體:“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之所以在“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前加了個破折号,是因為“然後知”這三個字來得不倫不類,也是因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話對全文起作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本章的論點,也是結論,他不僅适用于一個人,也适用于一個團體、一個族群、一個國家。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體、一個族群、一個國家,奮鬥才有活力,而促使奮鬥的動力是憂患意識。
六個事例中,隻有舜用了“發于”,其他人都用的是“舉于”。“發”與“舉”有何不同?舜做到了天子,其他幾位是臣僚。不僅如此,同樣的“舉”字也有不同。傅說是天子的相,膠鬲是天子的臣;管仲、孫叔敖、百裡奚是諸侯的相和卿大夫。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一個單句。這個單句的主語是“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是“國”的定語。“恒亡”是謂語。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強調了保持國家穩定、克制内憂外患的人才和組織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