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在繞地球運行過程中,有時進入地球的陰影部分,出現月面變暗的現象,叫做月食。月食隻能發生在“望”,即發生在農曆十六日前後。由于黃白交角的存在,所以并不是每個望日都會發生月食,而隻有當月球運行到黃白交點附近時,才可能發生月食。
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月球整個都進入本影,則發生月全食;月球隻是一部分進入本影,則發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屬于本影月食。有時月球并不進入本影,而隻是進入半影部分,則稱為半影月食。
月食時,面對月球的地球部分,可以同時看到月食,所以對于某個具體地點來說,大約可以看到上述半數的月食。月全食的過程可分為:半影食始、初虧、食既、食甚、生光、複圓、半影食終七個階段。月偏食時沒有食既和生光階段。半影月食隻有半影食始、食甚和半影食終階段。
月食的記錄在我國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1136年,我國就有關于月食的記錄。我們的先祖們把月食稱為“蟾蜍食月”,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月為刑而相佐,見食于蝦蟆”(出自《史記•龜策列傳》)。所以在古代,每當月食出現時,人們就會面向月亮膜拜,以祈求天神趕走蝦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