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工作原理?■ 教育之道·教育數字化轉型大家談①,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工作原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工作原理
■ 教育之道·教育數字化轉型大家談①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和數字經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多次強調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組長,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懷進鵬指出,教育系統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要緊緊抓住數字教育發展戰略機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理論周刊策劃推出“教育數字化轉型大家談”系列,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思考與探讨高水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何為”,分析與揭示教育數字化轉型中學校管理、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課程與教材等的新特征與新趨勢,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
互聯網的發明,為人類信息交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中的一次新飛躍。互聯網不僅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影響着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業的發展,催生出新的行業和産業,并形成了新的行業格局。毋庸置疑,互聯網必将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的台階。
新的學習渠道和教學方式悄然形成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融合發展,為知識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教學方式,将逐步替代工業社會傳統學校的教育教學組織模式。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等在線教育新形式和教學新模式的快速發展,提高了知識傳播效率,提升了教與學的效益,不僅為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方便,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還将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
如同廣播與電視技術發明後,出現了廣播電視大學一樣,技術總是帶來知識傳播的新渠道和新方法。随着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教學工具、學習工具、考試評價工具、課程結構與課堂形态等都發生着演變,其本質上是由于互聯網颠覆了信息傳播“中央複雜、末端簡單”的傳統規律。教育廣義上屬于知識傳播,知識的擴散和獲取渠道、知識内化的途徑和方式等都與傳統方式漸行漸遠,新的學習渠道和教學方式悄然形成。
互聯網具有其他發明所無法企及的影響力。特别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創造了跨時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當下,随着互聯網的普及,智能終端快速發展、平闆電腦等廣泛流行,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屏幕學習,知識的獲取與傳授自然也呈現碎片化,異地在線學習逐步成為常态,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了改變。在線教育突破時空限制,知識獲取渠道更加靈活多樣,學生可以實現自主學習。這種新模式将有助于解決工業社會難以解決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教育渠道和内容多樣化,受教育對象範圍擴大,有利于國民素養的整體提升。
新的學習渠道與教學方式已經對學習渠道和就業關系帶來一定影響。傳統上,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就業崗位必須通過學校學習獲得畢業證書才能上崗。如今,一些工作崗位通過在線學習獲得相應資格證書就可受聘上崗,特别是在信息技術行業領域,如編程、算法、神經網絡、視頻制作等,傳統大學的學科和專業還沒形成,企業率先開展在線培訓,成績合格發資格證書直接就業。再如外語學習,社會力量辦學和在線學習已經成為主流,學習效率高,分數提高快,甚至連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都選擇校外在線學習,等等。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生産模式、學習模式和生活模式,也正在影響人類的思維和情感溝通。新的在線教育形式會層出不窮,我們應從戰略高度重視并加快發展在線教育。
教育要素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教育研究者認為教育的四大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又稱教育物質),也有學者認為教育有三大要素,還有人認為教育有六大要素,本文按照教育四大要素讨論。
一是教育者的變化。以政府、學校和教師為主體的教育者正在發生變化,凡是能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對受教育者産生影響者都可以被列為教育者。傳統的教育者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傳統的教育者一般是處于可控可管狀态,且有職業追求和良好的道德修養。然而,由于在線教育等多種教育形式的湧現,如今的教育者或施教者來自五湖四海,職業素質和道德素養難以把握,雖然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選擇教育内容,但難以管控的教育者範圍在擴大。
二是受教育者的變化。現在的學生都是與網絡共生的一代,屬于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喜歡自主選擇學習内容,習慣于屏幕學習并認為屏幕學習效率高,習慣于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而教師的主體屬于互聯網“移民”,他們喜歡填鴨式教學,習慣于書本學習,認為書本學習效率高。互聯網“移民”對“原住民”的教育,教學方法、習慣、思維方式不同,這就為我們的政策制定和教育實踐帶來挑戰。
三是教育内容的變化。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人類對自然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這樣廣,新知識呈指數級增長,相應地,教育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術推動下,數據、知識和信息的叠代速度越來越快,人類近幾十年創造的成就已經超過了過去幾千年。僅僅不到15年,我們就見證了人工智能、雲計算、新能源技術和智能通信設備等,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如果一個人認為大學時期接受的教育就足以應用一生,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原來的知識體系很可能早已過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正規學校教育時間還不到終身學習時間的10%。
四是教育手段的變化。30多年前,當我們談論教育技術時,主要是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等技術服務于教學過程,解決有學習欲望而沒有學習渠道的問題,通過技術提供學習的基本條件和機會。因而,傳統教育技術服務就是利用技術支撐教育教學服務,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現在已然不同,在市場無形之手的推動下,在線教育形式和種類多樣化發展——智慧校園搭建起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信息技術推動人才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推進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設,大數據助力現代化教育管理與監測,助推教育教學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
教育形态必然與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相适應
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不同的社會形态對應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幾乎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已經因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生了很大改變,教育形态也必将随着時代變革而變革。
在農業社會,由于主要生産資料是土地和勞動,生産力和經濟狀态決定了其教育形态整體上是以家庭教育為主體,孩童在日常生活和生産中接受一些樸素的教育,有條件的則通過師徒制形式接受一些民間專門技術教育。農業社會所有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實施主要集中在教師個人身上,知識被教師所壟斷,教育具有規模小、無标準、效率低和個性化等特點,其教學組織形式以個别化教學為主,沒有嚴格的班級與學年區分;師生關系反映了農業社會的階級關系、等級關系;由于生産規模小,社會教育影響較小,主要體現在村規民俗、家族傳統、宗教教化等方面;廣大勞動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官辦學校教育體系之外。
在農業社會逐步過渡到工業社會的過程中,教育形态也随之變化,逐漸與工業社會适應并同步發展,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學校和班級授課的教育組織模式。為适應工業社會發展,公辦學校教育機構不斷增加,學校教育逐漸成為教育主體,實現了教育的規模化發展。工業社會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規模、标準化、效率高和無個性等特點,學校和教師部分壟斷了知識。工業社會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實施主要集中在學校。今天的教育形态是适應工業社會專業分工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教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業,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教育管理體制,有各級各類學校、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等。
可以看出,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受教育者提高素養和生存本領,靠技術發展來提高物質生産和交流效率,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社會在繼續提高物質生産和交流效率的同時,主要是提高知識生産和交流的效率。在信息社會,信息将成為比物質和能量更重要的資源,腦力勞動價值增加,體力勞動價值縮小;教育要素集中在網絡平台上,任何人都無法壟斷知識;教育實施将以個人選擇為主,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實現教育公平。信息時代的教育具有大規模、靈活性和個性化等特點。
由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形态轉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習模式将從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習,轉變成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的靈活性學習;教學方式正在從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變成互動式教學;學校形态将從一群教師在圍牆内的固定教室講授,逐步發展成為教學資源在雲端的知識傳授大平台。為适應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保持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活力,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也亟須改變。比如,現在的名師、精品課程等是由少部分人評選的,而不是由作為使用者的大衆選擇。不同人對名師的理解不同,标準也不同,而互聯網能很好地解決公衆參與評價的問題。
教育形态因信息技術發展而改變,不管我們是否願意,大學校園都發生了變化,并将發生巨變。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育過程都依賴于信息技術,大學的所有要素都将被技術所驅動,大學的圍牆将不複存在,大學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大學的教育教學資源不再遙不可及。我們的教育觀念及管理理念都要作出相應改變。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融合創新為手段,樹立開放共享的新理念,迎接和适應信息社會的教育新形态。
(作者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6日第7版
作者:李志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