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航
考上美國公派留學生,家族榮耀,全身心想孝敬父母的周楠走了。
消息傳來,周秉昆一下子吐血暈厥,眼睛毫無神色,強壯的身體虛弱,那幾日心神不定。兒子的死,擊潰了他,他悲情的人生,掉入坑窪。仿佛是天意,傾盡全力撫養,用盡精力栽培的孩子用生死離别的符号,宣布來生再做家人。
周家第三代人,一個比一個平庸,少了第二代人的拼勁。唯有周楠,是書裡揮之不去,難以憫懷的好兒郎。承受“喪子之痛”的鄭娟,在家人的陪伴下,赴美接回兒子的骨灰。她幾乎壓抑着情緒,沒對學校怨東怨西,事情已經出了,尊重兒子生前的抉擇。
毫不懷疑,周楠在外牢記着周秉昆,周志剛父子教導的遇到危險,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伸手幫忙解救他人于危機。周楠就是這樣一人,從來沒讓爸媽操心,他心中有“家”的概念,也有舍生取義,将個人生命置之度外的情懷。
第一遍讀《人世間》,摸不透梁曉聲以少量篇幅寫周楠“救人”送命的實情,看着25歲的周聰一根煙抽一根煙滅,以及他對哥哥的怨意未消,我似乎懂了兄弟倆割不斷的情意。周楠的噩耗于弟弟而言,是巨大的傷痛。在周家旁人看來,隻不過是一個“外來子”奮不顧身讓周家人記得他是家中一分子這個事實。
相比于周秉昆的悲痛絕望,我更痛斥周秉義的虛情假意。作為一名高官,楠楠的大伯,他不疼不癢的話,暴露了三點:不知平民百姓家的疾苦,不懂秉昆有多愛楠楠。立碑文那一塊,是全書拉開兄弟倆界限的關鍵點。書裡這麼講:
楠楠讓咱們周家所有人都跟着光榮,那孩子值得咱們為他豎一塊和咱們父母一樣高的碑!”“我不要那光榮……不要,我要他活着才好
一對兄弟,在一件大事面前,各自的态度截然不同。已經讓官場文化污染,一生沒做過父親的周秉義,看重的是名利地位,在他的遠見裡,楠楠值得歌頌,周家需要延續。痛失愛子,心情灰暗的周秉昆,遺憾的是兒子回不來了,從今往後的生活沒楠楠的笑聲,等不到楠楠孝順鄭娟。那種滋味,真疼啊。哥哥不明白,他對楠楠超乎親生孩子的愛。
《人世間》後期, 周秉義對秉昆夫婦,是憐憫的,出于親人間的照顧,也出于對周楠生前漠視的悔意,可我始終沒讀到他的誠意。身為周家大哥,他應當有義務給侄子一個隆重的送别儀式。然而,他卻做了另類舉動,和周蓉探讨到楠楠在生死關頭,做得犧牲。兄妹倆之間的電話暢聊,揭露了“人品”。
周秉義的知足,惺惺作态,我見識了一位“好哥哥”對弟弟家庭的不管不問。他不算大愛主義,周蓉的冷淡撕毀了楠楠活着的信念,她和馮玥母女二人,不但見錢眼開,對親人掠奪,而且在鄭娟放棄十萬美金,從心底由衷地嘲諷。但鄭娟就是這樣一類好女人:她顧家,對周秉昆不離不棄,她“孤兒”身份“更讓她懂得感恩,她沒有過高的學問,在育兒方面,取得了質的成功。如果沒有她的無私,10幾年來對待玥玥像親孩子一般,周蓉讀不了北大。
中年喪子,作為母親,她脆弱的心無人能懂。楠楠是她捧在手心上的一塊寶,母子倆住在破舊的太平胡同時,鄭娟教育兒子:人要知恩圖報,任何時刻,都不能丢了心中的志向。
1 反常舉動
看《人世間》,世态炎涼與生命凄涼,相輔相成。摸着良心問問,周家幾代人懂得孝道,為孝而重生的後輩,可能隻有周楠周聰哥倆。作為周秉昆的後代,一個英年早逝,一個做了不愛做,又不得不做的記者工作。娶了一位彪悍的妻子,婚後小摩擦不斷。
善良,為人本分自古以來就是應有的美德。學不會為他人考慮,或者說心中無家整體來說,是不及格的做人姿态。常言道:舍大愛,失小愛,子女不孝,無準确的行事風範,那是家族的悲哀。
父母生你,養你,你報答他們,那是人類亘古不變的原則。有理想和抱負,可以成為人生路上的支柱,絕不是你抛棄家人任性作妖的證據。《人世間》中,周家這三代人,鄭娟的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從一定程度來講,道盡人情社會的冷暖,她那麼委曲求全,沒有周秉昆的全力寵愛,在獨子喪生後,經曆了一段暗淡的時光,絕不可能死而複生。
接到楠楠的骨灰盒,沒掉一滴眼淚。當着哈佛大學舉辦的追思會,慷慨激昂地說盡感激,感謝周楠來到這人世間,做了一個好人。感謝這所學校給兒子學習,見義勇為的時機。留學幾年裡,鄭娟的思念如潮水翻滾。
兒子沒了,鄭娟這個母親同樣的受到打擊,在異地沒任何異常情緒,反常舉動,她壓抑了好久。抱着孩子骨灰回國,她趴在丈夫懷裡,哭得泣不成聲。是什麼樣的變故讓一個外強中幹的女人,變得這麼軟弱。她的出身和逆天改命的精神,決定了她漂浮不定的一生。
周楠是給周家長臉,長排面響當當的人物,他的離開很悲戚,養父和生母幾年都沒過去這道坎。家中的骨灰盒不願騰位,周秉昆時常做美夢與大兒子團聚,大兒子穿着學位服跟他像朋友高談闊論。草根階層的命運,大多數破碎不止,最終分散。人生若如沒别離,沒訣别,沒刻骨銘心的感情,我們沒七情六欲,那該多好。
《人世間》這本書,越讀越上頭,感觸良多,尤其是楠楠死去一年内,周家人對非親生孩子的忽略。出獄後的周秉昆面對一重接一重的事故,他表現得格外淡定和冷靜,因為沒什麼東西可以擊潰他。作為老房子既得利益者,深深記得父母生前最後的遺言,好好愛這個家,好好待鄭娟,鄭娟是家裡的天使。
于是,鄭娟心裡有解不開的結,束手無策的時刻,登上光明的北陀寺,光明的佛學思想讓周秉昆靜心,順意。周秉昆感謝生命給了他一份值得珍惜的禮物,他不再是家人的拯救者,要做“守護神”,他偶爾夢見周楠的鬼魂,楠楠告訴他要愛惜身體,多想想以後的生存問題。
鄭娟病了,周家水中撈月的遭遇,成了鄰裡鄰外心疼的對象,在弟弟光明的開導下,她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楠楠的骨灰被撒到了北陀寺邊界。下半生,過着清淡如一的生活。
2 不公的體驗
我由衷覺得,作者安排周楠死于20世紀初,是最絕的一面。可我又幾經沉思,逐漸發現這是命裡最溫情的答複。究竟什麼是哀而不幸,什麼是痛不欲生。從鄭娟死而後生,為周家奉獻一輩子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一個無私心,隻為家庭,對孩子管教嚴格,傷心的女人,她身上流露的樸素情感,難以效仿。周家,是她累了,痛了要返程的港灣。周家的一切,因她而綻放光彩。周志剛需要這樣懂事,以百善孝為先生活的好兒媳,周秉昆愛她,正是她的單純,傻,憨厚。
有些女人,一生操勞在家庭,不願給丈夫增添負擔,用強大的肩膀庇護着心中的家。她們以為堅強的身心可以挺得住大風大浪,沒什麼大不了。鄭娟身上散發着這種品質,她品嘗過命運的不公,上天的殘忍,可她依舊感恩有限年華裡和周秉昆的相遇,以及周家公婆對她的寵愛。
鄭娟是心靈美,有着菩薩心腸的好女人,周秉昆娶她娶對了。她沒周蓉那種貴族姑娘的毛病,她的天地很小,光字片和家,交友範圍更狹隘,光字片的鄰裡街坊,能時常串個門,就是幸福。她眼裡容得下,一個真正把心,把錢,把信任感交給她的男人,更願意為這樣的男人生兒育女。
原著中,正是如此有善念,重門風,有眼界的女性,讓周秉昆的晚年和睦,沒那麼多的閑雜事。倆人攜手到老,相約教育孫子的承諾,一生算數。在郝冬梅改嫁後,鄭娟感慨她走過的半生,有心痛,有不舍,更多的是相濡以沫,周秉昆的偏袒。
3 過得多坎坷
善始善終,有情有義。一生做好事,一世做好人。有的人嘴上說着一些孝敬父母的話,直到父母死得那刻,才悟懂了孝的含義。在我看來,周楠比姑姑和大伯懂得家和親人不可分割,有真性情的面目。他讓鄭娟引以為傲的真相,并沒因親生父親駱士賓多有錢就撇掉現有家庭。考清華和哈佛,靠自己本事。
這倉促的人間,一個人隻有分清主次,弄懂恩情大于天的含義,才有機會創造财富。當你看穿無恥人性,人情時代的社交本質,你差不多就懂了世事惆怅,一個好母親教育和一個不及格母親教育的差異化。
換句話說,如果你沒對社會有貢獻,沒在家庭做完子女該盡的責任,一生悔恨。就像患上胃癌晚期,死在病床上的周秉義,他為光字片,為周家做的三件事,一點不值得炫耀。反而,鄭娟才是周家的功臣。看清周楠“無辜”送命的内在緣由,就懂她這一生過得有多坎坷。
細品《人世間》原著,這個全心全意為周家人而活,又懂經營婚姻的女人,在周家有絕對的個人主權,她是那麼地仁愛,愛家。她心中那道傷疤在楠楠的骨灰有歸宿,周聰的兒子出生,自己當了奶奶,才有了修複,接受新生命的欲望。那個時候,她和周秉昆享受着天倫之樂,混混沌沌走過半輩子,裝滿了沉甸甸的感動。
4 兩個善良的人結合
我喜歡《人世間》這類悲劇,人從父母肚裡降臨到世間,注定要磨難重重,沒有苦難,哪有措手可得,相伴到老的幸福。而自私,愚孝,無知,無義這些可恨的人性品質,之所以能泛濫,蔓延,全是自身素質誘導。特殊歲月,一個人想要 守住初心,很困難。
合上書本,腦海裡對這個故事有了深刻的寓意。周秉昆這類平民,才是最真實的生活縮影。鄭娟這類賢惠愛人,能讓一個家族人丁興旺,昌盛繁榮。由于她的教導和善意的勸慰,周家後來的日子,越過越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