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最新職稱評審條件? 交彙點訊 今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為《“不需要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江蘇這所大學放了個大招》的文章刷屏了,今年54歲、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前不久終于評上了教授,成為了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蔣華松此次“入圍”,并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該文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的強勢圍觀,有“點贊”之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高校最新職稱評審條件?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校最新職稱評審條件
交彙點訊 今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為《“不需要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江蘇這所大學放了個大招》的文章刷屏了,今年54歲、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前不久終于評上了教授,成為了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蔣華松此次“入圍”,并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該文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的強勢圍觀,有“點贊”之聲↓↓↓
也有質疑之語↓↓↓
交彙點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在江蘇,這一教授評審政策并非隻有南林大一家,據新華社2018年的公開報道,56歲的南京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教師黃振友,教學備受好評,但論文不占優勢,自1999年以來一直是副教授,2018年成為學校第一位“教學為主型”教授。
“‘教學專長型’,顧名思義,是指在教學方面具有‘特别擅長的學識、技藝、本領或特殊才能’。學校在對這部分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将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說。
多年來,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使得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成為痼疾,“‘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等論調興盛一時。 “其實我們學校很早就關注到職稱評審的分類評價這個問題了。”韓建剛說。今年3月,該校發布《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在此背景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今年寒假,南林大由人事處牽頭,會同教務處、學工處、評估辦等部門多番研讨,為“潛心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專長型老師“量身”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标準。
交彙點記者就此采訪了南京林業大學的一線教師。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師提出自己的看法:今年學校教學專長型教授名額隻有一個(副教授名額一個),其評價标準是主觀的;而其他類型的教授評定标準卻非常高,對國家級項目、SCI作品有一定的規定,這當中如何平衡?另外,教授的績效考核是與論文和項目挂鈎的,如果教授還是沒有論文,工資是否會受影響?
就此問題,也有教師有不同意見:“搞科研可能五年、十年就可以評上正教授,但是憑教學,可能要十五年、二十年才能評上,非常不容易。”
針對教學專長型教授的評價标準,南林大人事處長闵永軍介紹,此次評審,先由老師自主申報,通過多輪篩選,最終篩選出3名候選人,再從師生評價、課堂質量專家評價兩方面進行評比。“深受學生歡迎”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這一部分由學工處調取近5年畢業生數據彙總而成。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至于課堂質量專家評審,是由教務處在教師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課錄像中随機抓取3段45分鐘的教學視頻,組織校外不少于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内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
此次教授評審,将那些長期承擔思政、數學、外語等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教師推到了前台,這些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教學工作上。“教師的職責和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評教授嗎?如果為了評教授去攻科研或攻教學,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告訴交彙點記者。在這位教授看來,既然要把科研與教學兩條路分開,就必然有一條路徑的标準要提高。
由于首次實行,評價體系并非完美。闵永軍表示,今後将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
“讓教師回歸本分,讓潛心于教書育人的教師有尊嚴、有前途、有發展,是我們推行這項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南林大校長王浩說,其目的是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王浩說,今後,南林大還将針對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以及教師所處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動态化的職稱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讓不同專長老師都能在南林大校園中安心專注于紮實、系統、高水平的專業工作。
交彙點記者 王拓 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