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這天人們都要喝上一碗臘八粥據說,這一習俗源于寺廟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臘八節的意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臘八節的意義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這天人們都要喝上一碗臘八粥。據說,這一習俗源于寺廟中。
相傳,很久以前,蘇州西園寺來了一位叫阿二的雲遊和尚。老方丈見他行事忠厚、言語和善,身闆兒也很結實,便讓他留下來做一個幹雜務的“火頭僧”。
這西園寺有幾百名和尚,淘米、洗菜、燒火、做飯全由阿二一個人負責,雖說活兒多,十分辛苦,可阿二從不叫累。他不僅幹活兒認真,而且非常節儉,每當看到散落在地上的糧食,他便小心地撿起來放進一個特制的大口袋裡。天長日久,他竟積攢了滿滿一大口袋糧食。
有一年的臘月初八,西園寺裡舉行盛大的法事,講經、說法、擺道場,熱鬧極了。可是忙中出錯,管倉庫的大和尚急着去念經,忘了把米糧取出來。這可糟了,全寺幾百人做完法事還等着吃飯呢!怎麼辦呢?阿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又找不着那大和尚,上街買吧,時間又來不及,這可咋辦呢?突然,他一眼看見了那隻大口袋,靈機一動有了主意,幹脆用這些糧食先應應急吧!于是,他趕緊将那一口袋的糧食倒出來,嗬!花生、赤豆、小米…品種可多了,他麻利地将這些糧食淘洗幹浄後,便一股腦兒地倒進鍋裡煮了起來。
按西園寺的慣例,凡有盛大法事,就要改善齋飯。
開飯的時間到了,那些和尚正高興着能吃上一頓豐盛的齋飯,可端起碗一看,天哪,這是什麼呀,黏黏糊糊的,稀粥不像稀粥,幹飯不像幹飯,裡邊啥玩意兒都有。大夥兒滿肚子的怨氣,可是又不好說什麼,因為和尚都講究一個“忍”字,沒辦法,吃吧!誰知,這一吃,大夥兒都覺得味道特别香,便争着往碗裡盛,有的還用舌頭把碗舔得幹幹淨浄。老方丈也挺納悶兒,便問阿二煮的是什麼飯。阿二本來心裡也沒底,見大夥兒挺愛吃,オ放下心來,照實向老方丈講了一遍。老方丈很高興,還誇獎了他。這樣本是因應急而熬的齋飯卻比以往的齋飯都好吃,吃得高興的和尚們就一起商定,以後每年的十二月初八都要吃這種“臘八粥”。
後來,這種做法流傳到了民間,便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