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于公衆号【西窗晚話】
随着各地陸續出分,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戲逐漸落幕。
但真正的技術難題才開始擺在了萬千考生面前:
我要去哪個城市讀書?
我要報哪所學校?
我要讀什麼專業?
俗話說“三分考,七分報”,填報志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隻是當下有些事不明白,就再也回不到當初了。
如果當年高考後有人告訴我這些道理,那我能少走10年彎路。
01 關于志願
城市>學校>專業
城市>學校>專業
城市>學校>專業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可以,盡量選擇一線或者強二線城市。
這是我吃過虧後的血淚總結。
以前覺得,我的分可以上一個偏僻的好學校,憑什麼要降一檔去北上廣啊?
但現實總是打臉,四年大學時光,無論我如何拼命追趕,總是和那些身在一線的高中同窗存在認知差距:
當我在為做家教賺錢而沾沾自喜時,北京的同學已經在四大實習;
當我隻能在網絡上看盛世轉播時,上海的同學在現場做志願者;
當我還在為見到名師的講座激動不已時,北京的同學已經可以九校跨選課程;
我知道我已經很努力了,但一些信息差始終存在,無法彌補。
這些因為地域而産生的信息鴻溝,造成了在認知上無法消弭的差距。
如果當初去了北上廣,會不會我在尋找實習時更順利一些?
會不會見過更多世面,我的性格更外放些?
會不會畢業時沒有換城市的煩惱,校友資源也更豐富些?
雖然我也很感謝我的母校,為我提供了清淨的讀書學習環境,但在面對社會風雨方面終究是有些遺憾。
02 關于專業
選專業重要嗎?重要,也不重要。
如果你的專業可以踏上風口,畢業工作無縫銜接,那當然是重要的。
但現實卻是70%的人畢業後做着專業不相關的工作。
如果一開始就堅定地知道,什麼是我終生的事業,那麼在專業紮根下去絕對沒錯。
可是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有幾個人可以堅定地知道我這輩子就要做什麼呢?
對于專業的選擇,無非就是聽從老師或者家中長輩的建議,去選一個夠得上的熱門。
能選到熱門專業的,都是同校的佼佼者,但也許剛出校門,熱門就變冷門。
冷門熱門不應該成為選專業時的一條絕對界限,也應該問問自己,我真的感興趣嗎?
以及,我來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有人說,我家境不好,讀了大學就想找份高薪的工作。
那麼現如今,計算機相關專業依然是不二選擇。
如果學了文科專業,那還是好好培養一個拿的出手的技能吧。
03 關于學習
我們都是被一句“到了大學就好了”,哄着騙着熬完了高中生涯的。
但是到了大學,真的就是“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嗎?
遠的,不說大四的時候保研、出國需要看績點。
就是近的,大一結束想要轉專業,接收專業也是要看大一整個學年的成績的。
是的,誰也沒法保證學習成績好,日後就一定平步青雲。
但至少,學習成績好是我們留給自己的退路:
大四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保研或者不保研,而不是因為成績不夠,不得不去考研;
找工作面試的時候,不必面對面試官“成績這麼差,你大學是怎麼度過的”這種诘問。
努力學習不是為了給誰交代,而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為了擁有選擇的權利。
04 關于折騰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年輕就是要多折騰,當然前提是要保證不違紀,不犯法,不挂科,能畢業。
年輕時犯的錯誤總是能被最快速地原諒,犯錯的成本也最低。
所以趁年輕,多折騰。
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那就多去聽聽其他專業的課程,也許會找到自己的熱愛;
如果想一畢業就進職場,那就多去找實習,近距離接觸職場,觸發最真實的感受;
如果不通人情世故,那就多去交友,多去踏遍祖國大好河山,去感受風土人情;
如果想要深耕專業,那就多去跟導師同學做項目;
如果有創業熱情,不妨在校園裡從小本買賣做起;
如果實在不知道喜歡什麼,想幹什麼,多去圖書館寖泡也是好的,總之不要在宿舍發爛發臭。
許多人的人生,無法走出一條從起點到終點筆直的軌迹,如果注定如此,那不妨多折騰一點,欣賞更多的風景。
高考後才是獨立人生的開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拉開。
我們無法說因為某一個點,就造成人生際遇的完全改變。
但如果我在高考後,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真的可以少走10年彎路。
但遇見的都是天意,擁有的都是幸運。
以上,與君共勉。
END
掃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