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産學研融合 促發展超越——高校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系列報道·開欄的話,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校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校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
來源:台海網
産學研融合 促發展超越——高校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系列報道·開欄的話
高校,是創新第一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點,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轉化是将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産力的關鍵環節。強調,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突出強化科技創新,以人才引領創新型省份建設。近日,十一屆省委深改委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實施方案》,明确要積極破除制度障礙,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為集中報道在創新型省份建設中福建高校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的典型做法,本報今日起推出《産學研融合 促發展超越——高校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頂天立地”的探索
福建高校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的“最後一公裡”
台海網1月13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歲末年初,多個産學研合作項目在閩啟動建設——
全國首家“氨-氫能源重大産業創新平台”落地福州。該平台由福州大學、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建,圍繞“氨-氫”綠色能源重大技術開展深度合作。
廈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在廈門成立。研究院由廈門大學與甯德時代牽頭共建,将依托嘉庚創新實驗室與甯德時代21C創新實驗室,為我省新能源産業集群持續提供創新動能。
福州大學龍岩市永定區飛地科技園落戶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為我省首個落戶高校的飛地科技園。
……
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産學研融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福建高校努力與國家重大戰略同頻共振,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步發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最後一公裡”,進行“頂天立地”的積極探索。
跨鴻溝,産學研合力啃“硬骨頭”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橫亘着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業内稱之為“死亡之谷”。福建高校也同樣為之困擾,成果轉化率不高,科研與市場對接不暢現象仍較普遍。如何破解?
在2020年12月舉行的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已空缺5年的福建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頒給了“複合功能化車載玻璃關鍵技術研發及産業化”這一成果。
這個一等獎項目,由福耀集團、廈門大學、福建工程學院共同完成,在汽車玻璃的紫外隔絕溶膠新材料及其複合功能化上,突破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并實現産業化應用。近三年來,開發汽車玻璃高附加值新産品10多種,配套國際一線汽車品牌多款車型,實現新增産值2億元,為客戶創造數十億元的新增效益。
産學研合力,拓展了“一塊玻璃”的邊界,也跨越了轉化的鴻溝。
“攻克‘卡脖子’技術,單憑企業一己之力很難完成。”該項目主要負責人、福耀集團技術副總裁蔣炳銘對記者說,這次通過産學研合力,才最終啃下了“硬骨頭”。三家合作單位發揮各自優勢,分别從材料、工藝、裝備三方面攻破關鍵技術,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
項目合作方王乾廷教授介紹說:“這個項目是省科技重大專項。通過産學研聯合實施,提升了創新能力,突破了國外專利封鎖,走出了自主創新道路。”事實上,從2006年起,福建工程學院團隊就與福耀集團保持深入合作,聯合攻克了“汽車玻璃深加工關鍵制造技術與應用”等世界級難題項目。“眼下,我們正在聯手攻克新能源汽車的全景天窗玻璃的開發。”王乾廷說。
“要讓科研走出‘象牙塔’,成果要應用,才能轉化為生産力。”王乾廷深有體會地說,高校博士、教授學術能力強,但面向産業化一線開展科技創新的能力還需要不斷磨煉。将實驗室技術應用到一線,紮根企業,腳踏實地聯合攻關,成果轉化的門檻就會降低許多。
“頂天”,研究最前沿的科學;“立地”,實現科技成果産業化。實踐證明,突破轉化難題,研究需以問題為導向,成果需以市場為導向。
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教授團隊,從上世紀80年代為解決“菌林矛盾”開始研究菌草技術,取得成功後,一直走在與生産發展結合的路上:閩甯協作扶貧、黃河流域治沙、援外20年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新型生态産業菌草業發展。
廈門大學夏甯邵教授團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發戊肝疫苗,專注科學研究的同時,與養生堂公司攜手20年,共建聯合實驗室,研制出全球首個戊肝疫苗、國産首個宮頸癌疫苗、全球首個新冠病毒總抗體檢測試劑。
福建師範大學“聚合物資源綠色循環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陳慶華教授團隊,聯合多個省份的資源再生利用企業,曆經10年共同研發并産業化應用了“生活垃圾精細化分選與深度資源化及其廢塑料高值高質利用”技術成果,實現了46.2億元産值。
福建高校還走出去一大批科技特派員,紮根農村、企業,到市場前沿了解技術痛點,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共建校企研發機構、産學研結合基地等,為産業發展攻堅克難。廈門大學柯才煥教授團隊曆經10多年努力,首創鮑高效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催生出一條全新的高端幹鮑産業鍊;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團隊帶動建設優質高效生态茶園,孫威江教授牽頭的首批國家級科技特派員茶産業創業鍊實施以來服務全省80%龍頭茶企……
每一個成功的科技成果轉化案例背後,都有一個默契協作、互通互融的創新共同體,一方向“下”走,了解産業一線的需求,立志将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另一方往“上”走,了解院校的科研進展,并為其可持續研究提供物質支撐。
對此,蔣炳銘深有感觸:“這幾年,福耀每年都向高校院所發布‘卡脖子’技術清單,到高校開展技術對接交流,廈大、福大、福建工程學院等高校都有團隊接單。現在我們産品研發的底氣更足了。”
隻有轉化了,創新才能實現第一動力。隻有高校和企業攜手共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能跨越鴻溝,打通“最後一公裡”。
建高地,戰略科創平台顯身手
“這項颠覆性技術成果2020年10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欣喜的是,一年後就能成功轉化成産品。若沒有嘉庚創新實驗室這樣的大平台,是難以實現的。”嘉庚創新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廈門大學教授鄭南峰說。
以鄭南峰為核心的團隊,開發出行業首創的“綠色銅漿”系列産品,以抗氧化高導電銅漿取代成本昂貴的銀漿,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已引入投資方,組建合資公司,項目進入正式運營階段。
嘉庚創新實驗室(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是廈門大學參與共建的我省首批4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
“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争實現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國家層面,正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技創新的部署。福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超越,建設以國家和我省戰略目标為導向的高水平科創平台至關重要。
形勢逼人,使命在肩。建設省創新實驗室,是省委省政府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舉措。2019年10月,我省首批4家省創新實驗室正式啟動,布局我省主導産業及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能源材料、光電信息、化學工程、能源器件等領域。其中的3家實驗室,均由福建高校參與建設。
彙聚高校頂尖研發團隊的省創新實驗室目标明确:在進行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孕育新興産業的前沿技術的研究攻關的同時,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地。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内衆多薄膜場效應晶體管(TFT)液晶面闆企業曾一度陷入材料斷供的窘境。
艱難時刻,由福州大學共建的清源創新實驗室的侯琳熙教授團隊,與佑達環保公司的研發人員聯合攻關,開發出國内首款高濃度顯影液,打破國外的技術壁壘。
“佑達環保作為清源實驗室電子化學品成果轉移轉化基地,企業研發中心和生産模拟線直接建在福州大學泉港校區内。”侯琳熙說,聯合攻關後,研發的産品馬上在生産模拟線進行測試,再由下遊企業進行實際應用上線測試。科研成果到商品轉化無縫對接,一解行業燃眉之急。
拆除阻礙産業化的“籬笆牆”,創新鍊和産業鍊可實現精準對接。而要使科研成果轉化和産業化連接駛入快車道,目前,一種跨學科、跨單位的全鍊條組織形式,正在嘉庚創新實驗室探索實施。
能源與材料作為全球科技與産業競争的重點領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急需。中科院院士、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田中群說:“我們以國家級實驗室為目标,以攻克‘卡脖子’技術、落地産業化成果為己任,力争打造能源材料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正探索實施“責任專家制”,跨學科、跨單位來組織項目,涉及研發及轉化全鍊條,即“平台支撐—創新探索—技術孵化—産業技術攻關—産業落地扶持”5大類。首批布局氫能與燃料電池等7個科研項目群,開展30餘項科技攻關,與甯德時代等行業龍頭在内的70餘家單位廣泛合作,相關産品帶動産值預估達30億元。
近日,第二批兩個省創新實驗室建設再獲突破。高校,依然是主力軍。其中,依托廈門大學建設的省生物制品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已于近日奠基;依托福建師範大學建設的省柔性電子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海峽創新實驗室)正在全力推進中。
同時,我省高校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積極争取設立國家級創新平台,迎來新機遇。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複建設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産教融合創新平台,全國首批建設該平台的高校僅4所。“平台采取多方共建模式,主平台在廈門大學,分平台直接建在海滄區集成電路産業園及國際LED芯片龍頭企業三安光電,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平台執行主任、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陳忠介紹說,集成電路是國家戰略性、先導性産業,也是廈門重點布局産業,這個平台将切實服務國家及地方集成電路産業發展。
以高水平研發平台引領創新,努力形成更多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我省高校大有可為。
樹導向,營造創新創造環境
随着我省産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如何以體制機制創新,調動更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營造更加鼓勵産學研協作的環境,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持誰!”2021年,省科技廳面向全國發布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挂帥”技術需求榜單,廣邀高校院所和企業“揭榜”攻關,以解決問題為目标,誰有本事誰上。
福州大學教授、閩都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郭太良團隊,成功揭榜由福建捷聯電子有限公司提出的“大色域量子點背光顯示器關鍵技術”攻關需求,并獲得2021年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挂帥”項目計劃經費。
“揭榜挂帥,創新不問‘出身’,在科研領域樹立了一種公平導向、效果導向,以創新能力、創新擔當、創新成績作為最終評判标準。”郭太良說,該項目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技術,開發高性能大色域量子點背光顯示器,預計産能100萬台,産值22億元。
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産學研深度融合,迫切的是要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障礙。這幾年,我省相繼出台了《關于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及産業化的若幹措施》《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校和省屬科研院所創新發展政策貫徹落實的七條措施》等系列舉措,進一步賦予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管理和成果處置更大自主權。同時,探索建立省重點産業産學研協同創新重大項目目錄制度,推行以“揭榜挂帥”方式策劃生成項目和聯合團隊。2021年有24個項目列入高校産學研聯合創新項目。
在政策引導下,福建高校紛紛行動起來——
去年11月,廈門大學新修訂《廈門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管理暫行辦法(試行)》,創新性地建立科技成果申請預評估制度,在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科技成果所有權、自主處置權等方面作出大膽探索。
福建師範大學泉港石化研究院建立有别于傳統科研院所的體制機制。作為事業單位,按照企業化的管理模式,自主實施科研項目攻關,承擔政府競争性項目、企業委托項目。以市場化的理念辦研發機構,使之“輕裝上陣”面向市場,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該院已與企業共建30餘家院企聯合研發中心,服務全省150多家企業。
福建農林大學2020年重新修訂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充分保障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權益。2021年共轉讓成果100餘項;2021年,還啟動實施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組建了53支專業特色鮮明的服務團隊,服務對接鄉村600多個。
龍岩學院引導教師服務企業,設立“奇邁科技創新基金”,學校與企事業單位聯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組織課題組開展技術攻關,吸引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與。
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的障礙,“放水養魚”,激發了高校創新創造活力。同時,高校與地方主導産業發展需求結合的研究院也正在湧現:廈門大學建成平潭研究院、龍岩産教融合研究院、古雷石化研究院等,集美大學建立龍岩産業研究院,福州大學創辦四家産業學院,三明學院與三鋼集團聯合成立閩光學院……
福建高校廣泛将創新資源導入地方産業,與企業深入開展橫向科技合作,深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升級。
按下快進鍵,服務主戰場,激活新動能。産學研深度融合,助力建設創新型省份,福建高校正迸發能量,展示應有的實力與擔當。(福建日報記者黃青 李珂 儲白珊 遊笑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