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如果不曾被忘記,就一直還活着。
81192,一個每年4月1日,總會被提起的數字,這是“海空衛士”王偉當年駕駛的戰機編号。
在杭州安賢陵園,王偉的衣冠冢坐落于功勳苑。從他離去開始,每一年,來祭奠他的人絡繹不絕。
王偉是誰?
王偉(1968年4月6日—2001年4月1日),男,漢族,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國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烈士,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 。
在2001年4月1日8時55分,美國海軍的EP-3型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70海裡(110公裡)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與王偉駕駛的殲-8II戰鬥機發生碰撞,殲-8II戰鬥機墜毀。在此次中美撞機事件中,王偉跳傘下落不明,後被确認犧牲。
今年杭州安賢園,有工作人員拍下了一個背影:一位年輕人,穿着一身潔白筆挺的海軍軍裝,挺直身闆,在“海空衛士”王偉烈士墓前,敬了一個标準軍禮,他還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手寫書信。
楊力平攝
寫給王偉的信 單璐 攝
昨天,我們輾轉聯系到了寫信的同學——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本科生章原,2018年9月,他曾參軍入伍,如今已經重返校園。
他為什麼要寫這封信?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這封在心裡醞釀了許久的信
寫好隻花了一個小時
看過王偉墓前這封信的網友,都被寫作者的真情實感和文筆感動。而寫信的章原卻說,這封信他隻寫了一個小時。
“因為之前心裡有這個念頭很久了。”比如信裡寫到的,站崗時經常會想同學們在幹什麼;回來念書之後經常會想起戰友們是不是在風雨裡守護戰鷹,這些都是他的真實經曆,“所以寫起來特别快,先在手機裡打好草稿,再認真地抄在紙上,沒有打印是因為我覺得這是儀式感的一部分。”
上周六,章原搭乘高鐵來到杭州,特地在安賢園附近住了一晚。3月28日一早來到王偉墓前,送上了這封信,敬了一個軍禮,才有了被工作人員拍到的那一幕。
“20年過去了,想到我服役的單位曾經保障過王偉烈士所在的飛行單位,我就想讓王偉烈士看看現在我軍的發展勢頭,現在年輕人的精氣神,告慰烈士英靈,所以想到寫這封信。”跟信中所寫一樣,王偉就是章原軍旅生涯的領路人,也是學習的榜樣。
他的成長心路曆程
可能和很多男孩子很像
一部《士兵突擊》,大概是很多80後、90後夢想軍營的開始。出生于1999年的章原也不例外,這部電視劇,他看了不下5遍。劇中許三多“不抛棄、不放棄”的人物形象,更是讓他備受感動。
“我父親年輕時曾在武警部隊服役8年,我小時候就喜歡纏着他講述部隊故事,要他教我唱軍歌。”高中時,章原又接觸了一部名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愛國主義動畫,了解了近現代中國從落後挨打到站起來再到富起來的過程。
成長過程中這些點點滴滴的積累,都讓他對綠色軍營心生向往。
上了大學,章原更頻繁地接觸網絡,關注國家大事,有關81192的相關話題,曾讓他紅了眼眶。“海空衛士”王偉,讓他從軍的種子開始萌芽。
“其實我應征了兩年,第一年體檢時心電圖出現了一點問題,複檢了五六次,直到定兵前一天,我還去複檢,但是都沒有過。”章原咨詢醫生後得知,可能是因為自己長期作息不規律,缺乏鍛煉導緻的,為了實現軍旅夢,接下來的一年裡,他跑步、打球,突擊訓練,“還特地去問了當兵的同學,他們部隊裡三公裡的标準是什麼,自己努力去達到那個标準。”
2018年9月,章原順利入伍,服役于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成為了一名夢想中的海軍。
章原入伍時
看不到大海見不到軍艦
軍旅生涯的開頭是巨大落差
年輕人想象中的軍旅生涯是怎麼樣的?
因為提前知道去南海艦隊,章原理所當然地以為,海軍就是乘着軍艦劈波斬浪,經常出海,執行驅逐外國船隻、護航之類的任務。“當時《紅海行動》特别火,我還想着可以去海軍陸戰隊或者特種大隊,随艦執行護航任務,像《士兵突擊》裡面老A一樣訓練。”而現實卻告訴他,他有巨大的認知偏差。
“我們就從新兵連分配到工作的連隊的時候坐了一次軍艦,出于對新兵的安全考慮,還禁止我們上甲闆看海。”章原服役于一個保障單位的警衛連,看不到海,也摸不到軍艦,每天看着飛機從眼前飛過,他每天在那裡站崗,警戒跑道與停機坪,卻不能摸一下自己守護的戰鷹。每天也不是乘風破浪,而是站崗,“一天大概4班崗,每班崗2小時,基本每天都有一班夜崗。”
失落、失望……他在不斷地做調整,而連長、指導員、班長也經常會教育他們“革命軍人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道理,“時間久了,我們也和戰友培養出了深厚的情誼,慢慢适應了訓練、工作與生活。”
更大的轉變,來自于班長介紹的那段曆史。章原知道,王偉烈士就曾在自己所在單位的保障下執行任務。
“得知和王偉有這樣的聯系,有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章原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己非常幸運,“所以我一直想着來看看王偉烈士。”
雖然延遲畢業
但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參軍兩年,意味着要延遲畢業,章原第一次應征并沒有告知父母,第二次直到政審才通知家人。
“我是家裡的獨子,起初他們并不太同意我的選擇,但我想做的事,他們最終還是支持。”章原很感謝父母的理解,但他内心其實也糾結過,“畢竟等我退伍回來我還在讀大三,而一起上大學的同學,都已經讀研或者工作了。”
“但現在想想人生并不是比賽,沒有統一的标準來衡量勝負或者成功與否。我隻認為經曆的越多,人生才越值得。”回想在軍營的兩年,章原覺得很值得。
“最大的收獲,是不再焦慮和迷茫。”章原坦言,現在身邊或者網上,很多同學深感焦慮與迷茫,正如入伍前的他一樣,但到了部隊,他看到了不到17歲就應征入伍、當了16年兵的班長,看到了90後、不滿30歲的連長、指導員,甚至還有跟他一樣16級的副連長,一想到自己還在校園讀書時,他們或已經扛着鋼槍為祖國站崗,或已經成為帶領着着全連上百号人的連長,就不再迷茫,“要看看社會上的同齡人都在幹什麼,不要局限于眼前,這樣很容易陷入焦慮與迷茫。先盡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新的開始。”
在軍營,章原也感受到了職業平等和團結合作。
“因為分工不同,其實大部分海軍都沒法看到大海。曾經我認為軍艦與大海才是海軍的浪漫,但部隊生活讓我認識到,每個工作崗位都對部隊的運行至關重要。炊事班做飯、步槍手站崗;保障單位細心保障,艦艇單位安心遠航,缺了誰都沒有辦法正常運行,“每個人的力量也許很微小,但大家合作就能完成讓人歎為觀止的任務,這就是‘螺絲釘精神’。”
信件被很多熟悉的人認出
引起關注很意外
放在王偉墓前的這封信,能引起這麼多關注,讓網友淚目,章原挺意外的。
“有些通過字迹,有些通過信紙,還有些通過裡面的内容,把我認出來了。”章原說,今天除了同學,還有很多戰友與他聯系,“都問那個人是不是我,他們都覺得挺棒的。”
章原并不喜歡被太多人關注,以前也覺得寫這種東西挺矯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不應該忘記英雄,忘記恥辱。雖然有點害羞,但是有幸在王偉起飛的跑道站崗,所以我覺得有必要來看望他,而且要鄭重一些。”
如今離開部隊,重回校園,章原也調整好心态,忙着讀書,做實驗,進入新的“賽道”。
章原說,讀大學時,之所以選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業,就是因為那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國家又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标,我會好好學習,投身實踐,争取之後能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作為曾經參軍過的同志,章原也樂于傳承烈士精神。“如果有需要,請讓我上,這是每一個老兵的真實想法,唯一放心不下的可能是家人。”他很佩服那些把子女送進部隊的父母,也對王偉烈士的父母緻以崇高敬意。
(感謝上海交通大學對本文的貢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